本报讯(见习记者 王倩) 近日,市民小余因中暑被紧急送进了医院。据了解,小余入院时发生呕吐,后处于昏迷状态、呼吸衰竭。经过医护人员补液、气管插管和降温处理后,小余被送至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
当前已经是“三伏天”,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小余的情况提醒市民,高温天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那么该如何预防中暑呢?记者为此咨询了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邵荣海。
邵荣海介绍,引起机体产热增加(如高温)、热适应能力下降和散热不足是导致中暑的三个主要因素,这些因素能避免的要尽量避免。
中暑的识别要结合环境和患者体质条件。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昏、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伴有发热、皮肤发烫,或内热但四肢湿冷、面色苍白、低血压等;出现热痉挛(体力劳动或户外活动中出现肌肉酸痛、抽搐、手脚麻木)、热衰竭(大量出汗导致体液丢失过多,表现为大汗、极度口渴、恶心呕吐、高热、无尿、心慌甚至晕厥)、热射病(进展快,表现为高热、皮肤干燥、意识模糊甚至呼吸急促、呼唤无反应)。以上都是中暑的征兆,要及时识别、尽快送医。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在午间烈日下劳动、出行,如果一定要进行户外活动,尽量安排在早上或者傍晚,做好遮阳防晒措施。老年人、孕产妇尽可能减少外出。另外,不要等口渴了再想到喝水,口渴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出汗多可以补充淡盐水、电解质饮品;夏天白昼时间长、气温高,人体代谢旺盛消耗大,应保证充足睡眠以利于防暑。
邵荣海强调,一旦确定中暑,要赶紧治疗。患者应尽快脱离高温环境,到20℃~25℃通风环境中,冷水擦身及时迅速降温,把体温控制在38℃以下,同时口服凉盐水或及时送医输液补充水分,寻求专业人员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