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周刊·银龄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05月19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电子情结

  

  

  

  □顾孝渔

  

  一次,去沙溪古镇观光,在中市街看到一家朝南开门的小店,店柜上竖着一块业已褪色的“修理半导体收音机”的牌子,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心想这里竟然还有人修这玩意,真是奇迹!今天,连电视机几乎都没人修了,坏了就换新的。出于好奇,我走进这家店,店内旧藤椅上坐着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看上去有70多岁了,正打着盹。听见声音,他张开眼睛微微地向我点了点头。我说:“你还在修理收音机?有人来修吗?”他叹了口气,说:“现在没人上门了,但我喜欢这个。”也许是出于共同的爱好,我们聊了一段时间。

  在乘车回家的路上,那一个个美好的回忆片段,不停地在大脑里浮现……

  清楚记得,刚懂事的时候,一次去亲戚家被一台收音机深深地吸引。我围着桌子侧耳倾听从这只木匣子里飘出来的美妙声音,踮着脚尖窥视真空管里发出的闪闪红光,猜想着那玻璃管内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小人在唱歌跳舞,强烈的向往和好奇,甭提!

  上世纪五十年代,上初中的时候,我开始学装矿石收音机。那时的电子书籍很少,我到镇上从父亲朋友处借了一本无线电月刊来阅读。按照书本上的介绍,我去镇上买全了必要的器材,用漆包线绕制了一个无骨架“脱胎线圈”,在树上架设了一根天线,并把一段粗铅丝插入地内作为地线……戴上耳机,当第一次从自制的“收音机”里听到中央电台的无线电广播,激动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一听便听到了深夜12时,才恋恋不舍地睡去。像这样的矿石收音机,我前后一共制作了5台。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半导体收音机开始流行。有一次我去上海转了一天,见各大商店的玻璃橱窗内陈列着许多样品,但就是买不到,因为是凭票供应的。回来的路上,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装一台。阅读了有关半导体收音机的原理知识后,一个冬日的星期天,一清早,我骑40多公里的自行车,到上海市福州中路青少年电子商行,排队买了一套三管来复式收音机套件,回家已是傍晚时分。当时条件很差,手头只有起子、钳子和一块用50毫安直流毫安表改制的“三用表”。而且乡下尚未通电,我自制了一个火烙铁,借助煤油灯的火焰烧热,每烤烘一次,仅能焊接1~2个焊点。记得那天放学回家后,我一直干到深夜,终于从收音机的2.5英寸永磁喇叭里,传来了响亮悦耳的音乐声,我高兴得一夜都没有合眼。之后,我陆陆续续为朋友、亲戚组装了十多台收音机,同时还试装过磁带录音机、高保真功放、大口径高音喇叭和2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至此,我的业余时间都用于无线电了。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彩色电视机开始流行,一台14英寸彩电要980元,相当于一个民办教师两年的工资。不过它那艳丽的色彩深深地吸引着我,就算节约一切开支,我也要自制一台。记得在动手之前的半年时间里,我开始收集有关彩电的资料,并认真通读了一遍基本原理和调试过程。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就盼着暑假的到来。放暑假的第三天,我去上海花了三天时间,走遍了20余家电子商店,终于把一套14英寸彩电所需的元件买齐。当时我就知道要攻克这块“硬骨头”并非易事,故我不急不躁,细心认真,按部就班对所有元件逐一焊接,日夜奋战,汗流浃背,还不能开电扇,生怕发生虚焊。经过整整30天的努力,我终于成功了!当荧屏上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时,我长长地舒了口气……一月余的疲惫和辛苦,在那一刻一扫而光。后来的日子里,我又为亲戚试装了两台19英寸的彩电。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已步入老年,但对电子技术、音影产品的欣赏与喜爱,却与时俱增。虽然退休多年,视力下降,手拿烙铁“电子DIY”有许多不便,却依然痴迷。从2010年开始,我把数十年来关于电器修理、卫星接收实验、电路分析等经验和体会,写成一篇篇稿件,邮给《成都电子报》。感谢编辑的厚爱,前后一共刊发了四十余篇,有的被转载,有的被高校应届毕业生撰写学士论文时作为参考资料,还有的被电子工程技术人员撰写专著时作为参考文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新闻·深度
   第05版:周刊·银龄
   第06版:新闻·国内
   第07版:新闻·国际
   第08版:广告·公益
漫谈“饭碗”
蒲荡、蒲草、蒲包
夕阳书画
屋顶为纸、扫帚当笔
我的电子情结
太仓日报周刊·银龄05我的电子情结 2021-05-19 2 2021年05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