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周刊·书香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04月30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国码头的昨天今天明天
——阅读《海运太仓》

  

  

  

  

  □水金

  

  最近拜读了由太仓市政协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合作编纂的《海运太仓》,该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贺云翱教授担纲主编,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海运太仓》是学习太仓海运史的绝佳教科书。作为太仓人,时常把“六国码头”挂在嘴上,但你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吗?在元明清历史上,太仓海运经历三次盛衰,你知情吗?这本《海运太仓》,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严谨的学术态度,流畅的点拨说明,把太仓坎坷曲折的海运史表达得一清二楚。太仓人想要知道太仓历史上的漕运故事,想要知道我们的老祖宗曾有些什么作为,那么,不妨静下心来腾出点时间,读一读《海运太仓》,必定能领略到开卷有益的乐趣。

  《海运太仓》编者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太仓因海运而生,因海运而兴。我读完全书后,觉得该论点挺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我们的故土太仓曾拥有4000多年的人文历史,从太仓双凤出土的“维新遗址”可知,最早的太仓“四周环水”,这样的地理环境就注定世世代代要与江海打交道。那时候没有什么科技,百姓以渔猎农耕为谋生之道,过的日子肯定好不了多少,能侥幸生存就不错了。但是经历时代的变迁,似乎上苍特别眷顾太仓,这是太仓百姓的造化。随着沧海桑田的巨变,东部海岸线日渐东移,原来的出海口青龙镇,离海岸线越来越远,“潮淤水涸”,河道狭窄,失去海运优势。这无疑给太仓带来机遇,太仓随泥沙的沉积不断东移,凭依江临海的优势,逐渐取代吴淞江畔的青龙镇,成为元明清漕运御粮的主角。于是,太仓因海运而日渐兴旺。据历史记载,每年南方诸省向朝廷缴纳的赋税漕粮,均选择离出海口最近的太仓刘家港作为起锚地。鼎盛时期的娄江内,“漕运万艘,行商千璞,高樯大桅,集如林木”,从娄江口到城郊南码头的30里长堤上,“名楼列市,番商如归”,南北商品充斥市场。当然也不乏舶来品,“外夷珍品棋置,户满万室”,这些来自高丽、大小琉球、安南、日本、暹罗等国的商品云集太仓,“六国码头”之称由此而来。事实上往来国家远远不止六国,这可能是最早与元代贸易最密切的几个国家,因而历史学者提出了“六国”这个虚数。

  《海运太仓》揭示了太仓海运历史上的三次盛衰,也可说“三起三落”,这是全书的重点篇章,也是读者都想了解的重要史料。作者围绕“盛衰”披露的事例特别详实。三次盛衰依次是:元代的漕运带来第一次繁荣,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带来了第二次崛起,清初再次“开海”带来了第三次兴盛。

  海运兴盛期间,太仓人口增加、造船业陡增、商贸兴旺、经济繁荣。可惜的是繁荣没有持续性,不能慎终如始,兴一时又衰一时。那么,原因何在?元代末年,由于时政腐败,南方各省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致海运业遭受灭顶之灾,结束了由元政府开海带来的70余年的繁荣。至于明代,则由于朝廷为防止倭寇入侵,制定海禁政策,加上长江口江岸的崩塌、娄江泥沙淤积,导致河床升高,等等,海运就此划上句号。清代海运衰落的原因是河运与海运两股势力较量的结果,正如史学家所言:“只要反对海运的人向他(指道光皇帝)进言,海运可能毁弃祖宗成法,而且可能使运河数万雇员有解雇危险时,他并不是可以指望海运改革的君主”。编者条清缕析地把太仓海运三次“盛衰”的年代、原因、地点、数字、航线等,都一一和盘托出,特别把原因分析得入情入理,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与可信性。编者既没有模棱两可的观点,又不存在拖泥带水的赘述,足可看出作者严谨负责的写作态度。我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整衣冠”“知兴替”。从“昨天”的得失中,可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中外古今历史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海运太仓》为读者心中不太明白的问题,作了富有说服力的释疑。比如,讲到从海路漕运粮食,读者心中也许马上跳出一个问题:历史上不是有个隋朝的隋炀皇帝,开挖过一条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吗?为什么元明清时代的漕运不走河运而走海运呢?可以想象的是海运风大浪急,隐藏诸多不安全因素,当时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呢?《海运太仓》编者告诉我们,历史上确实有过主张河运与海运之争,特别是清道光四年因为大运河的河床不断淤高,黄河又频繁决口,湖水倾斜殆尽,让本来就不太顺畅的运河漕运雪上加霜,陷入困境,以致造成京畿出现粮食供应危机,于是,主张海运的声音占据了上风,使太仓刘家港有幸成为海运的首选之地。但是道光是个摇摆不定的皇帝,当主张河运的呼声一高涨,就会立马改弦易辙,盲从呼声。事实上,每个朝廷都有主张河、海之运的两股势力,通过分析比较两者利弊,从漕运的数量、速度、效率、安全等方面决定取舍。总的来说,海运漕粮的优势客观存在,不容置疑,减少河运也就成为必然。

  《海运太仓》展示了今日太仓港的再次崛起。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了沿海城市开发战略,简言之即“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就给距离上海最近的太仓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而太仓港不负众望,建港仅30年,成就卓越辉煌。由起步的十年(1991~2000),太仓港港口运行初具形态;奋斗的十年(2001~2010),太仓港定位重点建设集装箱干线港和江海联运枢纽港;辉煌的十年(2011~2020),太仓港加速转型升级,从仓储向现代物流转型,从单纯物流向物流贸易转型,从交易量向含金量转型,打造临江现代物贸基地。

  现代太仓港的这次崛起,是太仓港的第四次繁荣。而这次繁荣非同寻常,无论是质或是量都远远超越前三次,值得我们自豪的是,昔日的“六国码头”,现在已经扩大到数十个国家了。元明清时期的海运,今天看来不过是小打小闹,完全无法与今日太仓港同日而语。如今太仓港的建设可谓是大手笔、大规划、大动作,已成为“江苏仅有、中国难得、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

  《海运太仓》还科学预示了太仓港的明天将更灿烂。简单地说,就是努力实现太仓港的科学化、现代化、自动化。具体说就是将以港口为依托,以综合保税区为主要载体,以多家物流仓储联合港口码头,吸引金融、保险、法律向港口聚集,建设运营物流贸易园区,发挥工业产品集群优势和流量经济优势,建立特色商品和消费品交易中心,组建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实现高效的电子商务,完成专业市场的电商化。

  作为太仓人,十分欣慰地看到太仓港道路越走越宽广,发展前景越来越美好。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有关“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指引下,太仓港必将继续发扬开拓、创新、拼搏、敬业的精神,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让现代太仓港成为江苏、中国、乃至世界版图上的一颗耀眼的璀璨明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新闻·观点
   第05版:周刊·书香
   第06版:专刊·总工会
   第07版:新闻·时事
   第08版:周刊·墨妙亭
六国码头的昨天今天明天
沙溪物语的地情表达
他歌唱了 永恒的爱
太仓日报周刊·书香05六国码头的昨天今天明天 2021-04-30 2 2021年04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