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祖荫
站在新时代的姑苏书坛上,耕耘不辍、积健为雄,且孜孜不倦于翰墨追求者,郑健雄乃出类拔萃的一个。
郑健雄,字逸之,别署悟庐,太仓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值此庚子之年,“露润悟庐”郑健雄书法篆刻作品展如约开展。健雄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这是他从事书艺生涯以来的首次个人展,共展出60件不同题材书法篆刻作品,真草隶篆,各具特色,全部是今年以来一气呵成的翰墨新作。这是苏州、太仓书坛上的一件喜事,可贺可庆。
众所周知,今年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份,亦是健雄一个人生甲子后的再发力,再出发。春回大地之时,正处全民防控疫情之际。当时他决定今年举办个展时,心情忐忑不安,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但越是困难重重,越能淬炼一个人的胆识和毅力。
在苏州市文联、书协和太仓市文联、书协的鼎力支持下,郑健雄精心筹划,精心创作,整个炎热的盛夏成为其挥汗如雨的“创作季”,他不停地铺陈砚纸,燃情挥毫,随着思绪的飞扬,翰墨之情跃然纸上。在那淋漓酣畅的笔端下,一幅幅书法篆刻作品源源不断地问世。经过大半年的筹划、酝酿,付诸实施,终于尘埃落定。
此次书法篆刻展取名“露润悟庐”,是有着深刻的用意,也是其由衷的感怀。健雄借此感恩领导的厚爱关心,师长的提携指点,同行的帮助鼓励,并以此表达“露雨养性,润泽身心”的境地。
无论是步入展厅观摩,还是打开画册浏览,健雄之书风,既雄浑、洒脱,又飘逸、灵动,无论是八尺条屏,还是六尺中堂,或是四尺对方,或是扇面、信札及小品,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其内敛、低调与含蓄。这些精品力作,无论是题材、手法、风格,都洋溢着其一以贯之的雄风逸韵。纵观健雄书法篆刻的题材大体有三:一是撰写本邑古代文学家、思想家的诗作,体现其博采众长的学识涵养,如吴梅村的《高邮道中》《无题》,范成大的《田舍》《金陵道中》;二是自作诗和自撰联,展示其文学艺术跨界的多才多艺。这些阅读、赏菊及吟咏太湖、天镜湖的诗作,或是攻读经典偶得,或是与朋友的酬唱,闲庭信步,信手拈来,如《牧守心田则无惑也 简夷作文是有勋哉》《笔舞龙蛇追魏晋 墨翻河海法钟张》《一苇海上诵明月 几番兰亭闻鹤声》;三是印章篆刻,如《三五之交皆书虫》踏青郊游的欢快,《几世修得到梅花》意寓对恩师的敬仰等。
健雄的书法篆刻艺术成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无数艰难坎坷。期间越过山丘,越过低迷,突破瓶颈,突破困惑,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己。这次的书法篆刻展,不是躺在既有功劳簿上,而是“而今迈步从头越”,舍弃所有的荣誉光环,轻装上阵,向着“诗与远方”的胜利彼岸,奋楫击水,乘风破浪。用“全新作品+全新呈现”的方式,这是需要何等百倍的信心、胆识和底气。
郑健雄,一名长期奋战于基层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当过工人,做过文书,担任过多家企业厂长,直面国企改革转制,也曾“壮士断臂”,另谋生路,为国家分忧解难。在改革开放的岁月中奉献青春年华,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工余时间,把全部精力倾注于钟爱的书法篆刻艺术。因此,他那亦工亦文的身上,打下了其艺术成长的鲜明时代烙印。
对书法篆刻艺术的启蒙,还是发端于其懵懂的幼年时期。健雄生活于太仓新塘。早年在新塘街头有位神秘的长者,长相斯文,富有学问,花白长须,和蔼可亲,那时落难正被发配扫大街。就是不经意的扫地动作,亦流露出非凡的气宇。原来这位长者就是海内外知名的书法家徐梦梅。
同住一条街,苍天造化人。自有幸与恩师徐梦梅邂逅,孩童的健雄拜师学艺是认真的,刻苦的,由自发到自觉。在徐梦梅的悉心教诲下,他临摹碑帖,由颜真卿的勤礼碑、告身帖等楷书入手,逐渐转入行书,走上颜鲁公的路子,继而又研习“二王”行草,潜心何绍基手札,以及战国玺、将军印、汉碑等隶篆,后来又受吴门书法家宋季丁、篆刻家马士达的影响,研习书法篆刻艺术。
跋涉于书法篆刻的道路上,郑健雄学而不怠,学无止境,向着艺术的高峰不断攀登,从不停歇。“山高人为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多幅作品在全国及海内外大赛上屡屡获奖。从各类书坛新人展、届次展到邀请展,其书法篆刻作品技艺精进,崭露头角,有位中国书协副主席对此作出“用笔潇洒处见苍茫,灵动而略显沉穆”的评价。进入新世纪后,健雄更是奋笔疾书,书法创作、书法教育风生水起,还与吴门书法中青年实力派人物联袂举办书展。
太仓地灵人杰,翰墨飘香。作为长期深耕于姑苏书坛的骨干人物之一,愿郑健雄在未来的书法篆刻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