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晓
现如今,整个太仓,低矮的平房几乎绝迹了,原来的自然村落渐少,不要说城区的城市气息越来越浓,就算是各镇各村,也建成了不少整齐划一的新居住小区,有的还是令人羡慕的别墅小区。城里城外,美得很。
我出生在农村,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一晃五十好几了,开始习惯了回忆过去。有机会和儿时小伙伴小聚的时候,也时常会聊起那些年的点滴趣事。
尽管我已经在城里学习、工作和生活将近40年了,但每当聊到以前在乡下时的日子,聊到和老家有关的事情,总还是有些兴奋。确实,那里有不少值得回忆的小故事,比如我经历的几次参与建房的故事。
由于早年间户口政策的原因,我出生后就随母亲落户在外公外婆家,在原来的新毛乡流顺村。我对家的第一个印象因年幼而模糊,只记得家里是几间破旧的小平房,屋顶应该是“冷摊瓦”的(连屋面的盲板砖都是没有的),还有一间小屋用于养猪,是茅草屋顶的。幸亏我父亲在地质勘探队工作,家里有了固定收入,逐渐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于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迎来了家里的大事——翻建新房。
这一次建房,我们家终于有了五间“五路头”的全新砖瓦房(房子的南北进深度,一般建成“五路头”和“七路头”,数字大的进深度也大)。而这次建房我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在建房前的采购砖瓦过程中,经历了一次险情,我的小心灵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当年的乡间,道路条件差,基本都是小径土路,也没有汽车,就连生产队里也没有多少像样的生产资料和运输设备,只有几艘比较破旧的水泥船。所以,到砖瓦窑去运砖瓦,是要借用生产队里的手摇船的。我那时年纪尚小,只是跟在船头搭把手。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我们借到的那艘水泥船,在装船完毕返回时出问题了,只感觉船在往下低头,随后整个船身就往下沉了。一船的砖瓦,若是沉入河心就损失惨重了。摇橹的大人赶紧猛力扳梢,让船紧急转弯靠岸,并冲我高喊:快上岸!本就在船头的我,潜意识中也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船头刚一触岸,我就急急地提了船头的缆绳跳到岸上,牙齿紧咬,小脚紧撑着地,身体往后深仰,死命地拽着那缆绳,希望能够延缓一下船的下沉速度。然而,就如同老鼠和大象拔河,我那微小的力量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船依然急速地下沉着!
等大人们重新借了一艘船,稳住侧沉在岸边的船,再把已经浸泡在河水里的砖瓦转运走,才发现,原来那艘船的船头下方有一个破洞,空载时洞在水面之上,平安无事,装砖后,那洞就慢慢进水了。幸好最后人没事,砖瓦也抢回来了。但是,这一次的经历却成了我一生抹不去的记忆!
我的第二次建房经历,是参与建造我舅舅家的楼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建设有了新气象。印象中,我高中毕业那年,太仓建了第一座星级宾馆——弇山饭店。而在农村,包产到户后,渐渐地,农民手头富裕了,农村也开始出现了楼房。我舅舅家就在那时,先于我家建起了三上三下的两层楼房。自然,已成年的我是要帮忙“做小工”了。
那时造房子的辛苦自不必说,农村基本没有什么机械设备,从划线打地基开始,到砌墙垒砖、上楼板上梁,再到铺屋面结顶,各项工序都要依赖手工,全靠劳力。最有意思的是砌墙时的传砖抛砖,泥瓦匠师傅们在最上边,其他小工们戴好纱线手套作为防护,从砖堆处开始,每人间隔一米左右排成队,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接力传砖。墙砌到高处,最后的几个人是骑跨在毛竹搭成的脚手架上的,既要保持自身的稳定和安全,又要保证准确接牢下面抛上来的砖,再放到脚手架上,给泥瓦匠备用。到一天劳作结束时,人往往是累得腰杆酸、手臂疼。
舅舅家楼房上梁之时,我骑在脚手架的最高点,在之前从未到达过的高度,头一回全景式眺望太仓,那时,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视野开阔了,心情也舒展了。远在太仓县城里的地标建筑弇山饭店,居然能够真真切切地映入我的眼帘。在没有楼房的日子里,十里地外的县城景象,是绝无可能望见的。
在我读初三的那年,父亲回到了太仓工作,因此父母和我以及妹妹一家四口搬到了县城里住,家里的老房子外公外婆住着,我们只是休息日偶尔回来看看。老人住惯了平房,也因此,在此后的多年里,尽管我们家的经济条件足够再次翻建新房,我们也没有去造楼房,直到父亲退休。
2001年,父亲退休了。他决定,在老宅基上再翻建新房,以便自己退休后和母亲隐居乡村,过闲云野鹤的日子。于是,就有了我经历的第三次建房。我这次参与建房,主要是和父母共同出资。而这一次建房又留下了遗憾,那时外婆已经不在了,而外公也在建房批复下来、房子还没开工时去世了,两位老人没有享到晚年之福。更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新房子建成后,我的父母也没有住上几天。
建房批复一下来,父亲就发挥他擅长建筑勘探和设计的优势,亲自参与设计了一套结构合理、建材用料高标准的三层楼房(按照现在的叫法,应该是乡村别墅),跟那些老式的三上三下两层楼房一比,那自是颜值和实用价值都高过一头。整个建房过程,因为工程都是外包给施工队的,全家倒是没有出太多的劳力,主要是父亲精心设计和监工把关,每一个细节都花费了他大量心血。按照他的想法,这将是他和母亲住着慢慢老去的房子,决不能马虎。
新楼房高质量完工了,父母也就准备安心入住了。可惜的是,没过多久,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开发区建设需要,我们村纳入到开发区了,所有的房子都要拆迁。
征地拆迁的推进速度很快。父亲辛苦建成的小楼,还没住上几天,就这样被拆了。更为遗憾的是,因为忙于工作,我自己对这次的建房关注不多,没有在新房建成之后陪父母去住过一天,也没有想起来要在新楼前拍几张照片给父母留作纪念。这幢楼房在我们的记忆中逐渐被抹去了,已经化为乌有。
这之后,已是城市居民的我们,应该再也没有机会建房了。内心的无奈和遗憾,就让它留在心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