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2年08月31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儿时的赶场天

  

  

  

  □依新

  

  回顾儿时在三线企业益民厂的生活时光,真可谓记忆犹新、感慨万千。尤其儿时的一桩乐事让我感怀至深,每每想起都好似跳动着一颗童心。那就是赶场,北方人称之为赶集。 

  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供应极度匮乏,尽管这样,雷打不动逢场必赶,是我们工农大众固定的生活节律和约定俗成的去处。那时身在益民厂的我浑然不知县城是个多大的地界,只对可去赶场的双河和泸县的玄滩记忆深刻。上学那阵子,逢星期天我便背着背篓跟着父亲去赶场,这也意味着一家人有了打牙祭的希望。

  那时候的赶场也好似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今天想来我依然心驰神往。  

  厂里通向双河街市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水泥大路,平整好走 ,就是要多走上一里地。还有一条羊肠小道,不下雨一般走这条小路,小路两旁生长着很多松树,每次经过这里,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或智取生辰纲的好汉。记忆中的双河街市虽然谈不上大,但在赶场天总是热热闹闹的,犹如万花筒,光看看就能愉悦好一阵。双河镇上有几条南北、东西贯通,两到三米余宽的石板街。场镇房屋老式,土墙瓦房占多,砖墙瓦房的公房间杂其间,甚至还有草房掩藏于偏街背巷。乡村农家人永远是赶场的主力军,赶场天的晨曲必是由他们奏响——吆喝着家禽,打理着瓜果蔬菜和要交易的什物,闹腾得欢的是挑着猪崽去卖的老乡,猪崽放在竹编小笼里,一边两个,小家伙们使劲地尖叫,煞是热闹,平添了一股节日的气氛。

  有幸被允许跟着爸妈去赶场的孩子们自是欢天喜地,蹦蹦跳跳,一路上叽叽喳喳地闹腾不停。赶场天的街上,人如潮涌,我们随着人流涌入拥堵的双河集市,小猪的叫声、公鸡的啼鸣声、鸭子的嘎嘎声,各种喧嚣声带来强烈的集市气息。农产品市场里,卖瓜果菜蔬、活鸡鸭以及鸡蛋、鸭蛋、鹅蛋的,应有尽有,讨价还价的争论声不绝于耳。   

  我不止一次地暗想:那些肩挑数十或百余斤的物品,近的要走几公里,远的负重徒步十多公里的村夫妇人,为啥就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怨言?或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怨言。那时的农家人有着地道的本分,老头老太那长满老茧的手里抱着的是自己养大的鸡鸭,小心呵护着篮子里攒来换钱的鸡蛋;中年大妈惦记的是,把手上这新鲜的辣椒、豆角脱手后,赶快去买些油盐酱醋、煤油;有烟叶味的地方总见着汉子们把持着一捆捆金灿灿的干叶子,这是最有味道的“叶子烟”,没闻过它的味道至少说明你没到过农村。  

  与赶场记忆紧密相连的是那个年代的家庭收入,我依稀记得上世纪70年代父亲的月工资是76元、 母亲是64元,这就是我们五口之家的唯一生活来源。工资虽然就这点儿,但物价确实不高,只是各种物资数量有限,因而粮食、猪肉、布匹都得凭票供给,非农业人口是吃国家供应粮,实行定量制,我现在还保存着《居民粮油供应本》。那时人们需求少,能吃饱饭就觉得幸福;挂在嘴上的打招呼用语是“吃了没有”。那时候猪肉还不是商品,农民只能自宰自食,不得到市场上公开出售猪肉。食用油是紧缺货。记得每次我们过生日的时候,爸妈就煮一个蛋给我们,是犒赏我们的生日礼物。手捧着鸡蛋舍不得下嘴,与今天孩子们的生活无法相比。   

  跟在父亲后面,看着他跟老乡讲价买东西,直到把背篓装满东西,这时我感到肚子里叽叽咕咕了,父亲便带我去双河一家饭馆,点一碗5分钱2两的小面给我吃,回家路上就来劲了,五里长的路程,边走边歇,半个小时步行到家,那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的感觉真是无比的美妙!  

  儿时赶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回忆。每次赶场后的快乐足以回味好几天,剩下的几天呢,心里又开始盘算下一次跟着父母去赶场玩乐的事了。它就像个加油站,不断给我加油,给我鼓劲,让我知道生活有艰辛,也有欢乐。   

  离开益民厂二十多年了,每当去超市时,儿时赶场的场面总是在眼前浮现,所以特意写下这难以忘却的记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娄江观察
   第04版:以“太仓速度”推动更高水平一体化·高新区
   第06版:广告·公益
   第07版:新闻·时事
   第08版:周刊·墨妙亭
我采到的风
幸福天镜湖
浙东印象(组诗)
网箱世界
我言秋日胜春朝
难忘儿时的赶场天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8难忘儿时的赶场天 2022-08-31 2 2022年08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