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小学 六(12)班 李叶洹
八月初,我参与了“垃圾分类领‘投’人,我是小小督导员”活动。去年,我有幸参加了第二届活动,今年,作为即将进入初中的“老队员”,我对这份职责有了更深的敬意与思考。
活动前的培训会上,老师曾试探着问家长:“如果明天雨势不大,你们是否愿意让孩子继续体验?”妈妈的目光投向我,我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我愿意!全职的督导员,无论风霜雨雪还是酷暑寒冬,每天都准时到岗。我们既然为了实践体验而来,又怎能畏惧区区一场小雨?穿上雨衣,戴上帽子和手套,我们这群小督导员照样可以如战士般坚守岗位,为居民服务。
在培训中,老师告诉我们,不同地区的垃圾分类命名不同,譬如上海常用的“干垃圾”和“湿垃圾”在我们苏州地区大多以“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来表示。老师还教会我们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判断灯具如何投放——玻璃材质的灯具是有害垃圾,非玻璃材质的灯具则归入其他垃圾。在操作过程中还需注意安全,避免被尖锐物划伤。不同的电池也需分门别类——一次性的干电池可以投入其他垃圾,但循环电池就要投进有害垃圾的红色箱子。小物件,有讲究,哪里都有大学问。
去年,我最感兴趣的是找出混在其他垃圾中的可回收物,简单来讲就是找塑料瓶。今年,我发现了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厨余垃圾中常混入纸巾、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异物。督导员们需要仔细检查每一位居民倒在黑桶闸机上的垃圾,用夹子挑拣出混在里面的“间谍”,然后拉动闸机放行。
连续站立作业真的不轻松,可就算是被刺眼的阳光晒红了脸颊、被讨厌的花蚊子咬了好几口,督导员依然不松懈,忍着高温和阵阵恶臭,不让任何一个无法腐烂的异物落入厨余垃圾桶内。脸上的是雨水还是汗水,我早已分不清楚,但看着督导员额头上的水珠,我默默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
通过这次实践,我才明白,我们的随手一掷,给督导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他们日日坚守在垃圾分类站,为我们收拾残局。那一刻,我愈发体会到“分类”二字背后蕴藏的意义:它不只关乎保护环境,关乎可持续发展,更是对环保工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当我们吃完饭,一股脑儿卷起桌上所有残留物时,或许可以停一停、想一想,动动手稍做区分,减少下一道流程的工作量,让环境更美好。
这次雨中的坚守,已然成为我这个暑假最珍贵的一课。爸爸妈妈说,真正的成长,是学会在风雨中辨认并接过那份属于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