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开发区第一小学 五(2)班 陆芯乐
暑假里,我报名参加了浏河镇七十二家村的“小小讲解员”活动,那两天的经历像颗亮晶晶的糖,甜滋滋地嵌在我的记忆里。
活动分两天展开。7月19日上午,老师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浏河历史文化课。从浏河蜿蜒的历史脉络,到从古至今涌现的名人故事,再到七十二家村名字背后藏着的趣闻,一个个知识点像珠子似的钻进我的耳朵。紧接着是讲解技巧和礼仪培训,老师教导我们,站姿要挺拔,手势要自然,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听众。这些细节让我明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可没有那么简单。
下午的实践初体验更是让人期待。我们走进乡愁馆和自然科普馆,跟着老师边走边听。老师讲解时,脸上总带着温和的笑意,语调抑扬顿挫,讲到有趣处还会轻轻扬起手,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你们看,讲解时表情放松,语言才有感染力。”老师笑着说。临结束时,我们拿到了乡愁馆的讲解稿,老师叮嘱我们,用一周时间好好准备。我攥着稿子,心里已经悄悄开始了练习。
回家后,我把讲解稿读了一遍又一遍,遇到拗口的句子就停下来琢磨,直到能顺畅地背下来。妈妈还帮我一起修改,在老照片那段加了些细节:其中一张是我外婆中学时获得“三好学生”的留影,照片里的她胸前戴着大红花,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加上这些,大家肯定听得更入迷。”妈妈笑着说。
一周时间转眼就过去了,7月26日一早,我们来到乡愁馆模拟讲解。轮到我时,我深吸一口气,试着像老师教的那样,边指认展品边讲解。讲完后,老师笑着点评:“整体很流畅,但有些内容可以再挖深一点,比如老物件背后的生活故事。”她特别表扬了我讲外婆照片的段落:“这段加了自己的故事,特别有温度,这才是乡愁馆最动人的地方。”被夸奖的那一刻,我像吃了一块棉花糖,心里甜滋滋的。
下午的正式讲解是活动的“重头戏”。当老师宣布我第一个上场时,我的心“咚咚咚”跳个不停,像是在打鼓。我深吸一口气,戴上“小蜜蜂”扩音器,努力扬起嘴角,把准备好的内容娓娓道来。从泛黄的老报纸到锈迹斑斑的旧农具,从墙上的老照片到玻璃柜里的旧粮票,我尽量让声音保持平稳,手也记得轻轻比划。讲到外婆的照片时,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外婆站在眼前,声音里不自觉地多了几分亲切。讲完最后一句,我摸了摸发烫的脸颊,原来不那么紧张时,微笑真的会自然流露。
活动最后,老师为我们颁发了“小小讲解员”结业证书,红色的本子握在手里沉甸甸的。走出乡愁馆时,夕阳把七十二家村的屋顶染成了金色,我忽然明白,这次活动教会我的不只是讲解技巧,更是如何用真心去倾听、去讲述——原来每个平凡的物件里都藏着温暖的时光,每个认真的瞬间都值得被好好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