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娄东社科大讲堂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5年06月30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仓与郑和水手后裔的故事
  2005年沙里夫第一次到太仓,参加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庆,太仓市财政局的员工为她举办的“沙里夫回娘家”欢迎仪式

  太仓市中医医院为沙里夫组成中医专家团队,支持她回肯尼亚开中医诊所

  沙里夫在太仓市中医医院实习

  □袁国强

  一、前言

  太仓,这座位于长江口的江南小城,素有“皇帝粮仓”之称,不仅以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更因在中国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而熠熠生辉。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见证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辉煌成就,也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香港凤凰卫视为了纪念郑和这位世界航海史上的先驱,并唤醒当代人的海洋意识,与太仓市政府联合发起了“凤凰号下西洋”航海活动。

  2004年8月8日上午10时48分,载着一名船长两名编导摄影的单桅帆船“凤凰号”,在太仓港徐徐驶出长江口,沿着郑和的足迹开启新时代的海洋探索。

  二、肯尼亚的“中国女孩”

  “凤凰号”单桅帆船从太平洋航行到印度洋,途经20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近13000海里,在经历了台风、大浪、高温、暴晒,甚至冷枪等考验后,于2005年3月18日到达了肯尼亚的蒙巴萨港。这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终点站。为了迎接这些重走郑和路的“海上英雄”,也为了庆祝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由香港凤凰电视台和太仓市政府联合组成的“凤凰号下西洋”航海活动代表团,比“凤凰号”早一天到达蒙巴萨港,我有幸作为太仓市政府代表团中的一员参与了此次活动。记得当晚,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接待了我们,宴会上郭崇立大使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郑和水手后裔的真实故事,从而引出了一段“太仓与郑和水手后裔”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三、一封特殊的来信

  2004年9月,郭崇立意外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这样写道:“大使先生,我叫玛娃马卡·沙里夫,是一位即将中学毕业的肯尼亚女孩,同时我也是几百年前郑和手下的后裔。我想回遥远的中国看看,您可以给我一些帮助吗?”

  这封信让郭崇立惊诧不已,因为几百年前郑和确实带领船队到达过肯尼亚,但是中肯两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有人留在了肯尼亚,怎么突然几百年后冒出一个郑和水手后裔来。是真是假,郭崇立决定亲自考察一下。于是,他联系了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专家,一起来到写信的小姑娘沙里夫的家乡——蒙巴萨省的帕泰岛进行了多次考察,并找到了小姑娘家核证了这件事: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其中一艘船只由于天气原因偏离了航道,在蒙巴萨省帕泰岛附近的海域触礁沉没,一些水手在落水后游上了帕泰岛。1433年,郑和病逝,之后明朝再也没有远航过,这些在岛上的中国水手没有了回国的希望,只得与当地女子通婚。为了不忘记祖国,他们在岛上重新建起一个村落,取名“上家”,这和他们下西洋出发地刘家港的两个邻近县,“上海”和“嘉定”发音很相似。这些水手过世后,都选择了葬在靠近海边的地方,他们希望能够离家近一点。他们的坟墓也都建造成了中国式的坟墓,坟上贴满了从海底捞出来的中国瓷器碎片,以慰思乡之情。郭崇立甚至在一块墓碑上隐隐看到了“王总兵”三个模糊的字样。后因葡萄牙入侵非洲,上家村遭到毁灭,为了生存,水手们的后裔被迫搬出上家村,搬到了西尤村,但是他们很多人都记得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沙里夫的母亲甚至拿出他们家祖传的青花瓷瓶,给郭崇立和专家们验证。为此,郭崇立专门派人查了相关资料,发现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确实在蒙巴萨省帕泰岛附近的海域经过,而在这片海域中也确实发现过明朝的沉船遗迹,甚至发现了当地人打捞的古钱币和两个大瓮,瓮上有明显的龙的图案,经专家鉴定应该是明朝皇帝对非洲国家的回礼。

  四、中国女孩“沙里夫”

  给郭崇立写信的女孩叫玛娃马卡·沙里夫,她从小就坚信自己是郑和水手的后裔,尽管经过长期的通婚,但她和她母亲的外貌特征确实和当地居民不太一样。当地的孩子和大人也都称沙里夫为“中国女孩”。2001年,沙里夫初中毕业,由于家贫,母亲要她嫁人,而她一心想多读点书好到中国去看看。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她碰到了人生中第一个贵人——赵汗青。赵汗青是在肯尼亚的中国商人,当他知道沙里夫有可能是郑和水手的后裔后,立马赞助了沙里夫20000先令,让她顺利地读完了高中。2004年9月,沙里夫又鼓起勇气,用自己刚从赵汗青那里学到的中文,歪歪扭扭地给郭崇立写了那封特殊的信。

  五、欢迎沙里夫回娘家

  郭崇立讲的“郑和水手后裔的故事”让我激动不已,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太仓人,郑和是我心中的偶像。如何帮助沙里夫完成心愿?如何使郑和的故事在600年后再次延续?突然有个念头在我脑海里翻滚:我们太仓刚刚建好了一座健雄学院,另一所郑和纪念馆也将落成,我们可以把沙里夫接到太仓,让她就读于健雄学院,毕业后如果她愿意,还可以留在太仓的郑和纪念馆工作,让她向人们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这样既完成了女孩沙里夫到中国寻根的心愿,又可以使世界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有了延续和新的发展,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之?当夜,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此次活动的代表团团长——太仓市副市长盛蕾。盛蕾非常赞同我的想法,当场拍板同意,并立马找郭崇立商量,希望通过使馆的帮助,使这个美丽的传说成为郑和下西洋600年后的佳话。郭崇立满口答允并诚恳地表示:“一定尽全力促成此事。”

  2005年3月18日晚上,在与肯尼亚政府联合举办的庆祝凤凰号下西洋成功的庆典晚会上,盛蕾对着肯尼亚的中央电视台话筒向全世界宣布:“太仓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今天我们在肯尼亚找到了郑和水手的后裔玛娃马卡·沙里夫,我们欢迎沙里夫回太仓娘家看看,也愿意帮助沙里夫在中国的大学完成学业,并赞助其在中国留学的一切费用!”这是盛蕾代表太仓人民向世界作出的承诺,整个庆典场所一片沸腾,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六、沙里夫与太仓的情结

  ■马林迪与太仓缔结友好

  为了纪念郑和为中肯两国作出的贡献,郭崇立还促成太仓和马林迪市缔结友好城市。回国后,郭崇立立马向外交部汇报了发现郑和水手后裔之事,又向教育部领导讲述了沙里夫想留学中国的愿望。中国教育部为此特批了一个肯尼亚到中国的公费留学生名额。2005年4月,太仓市政府正式向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发出邀请:邀请沙里夫小姐作为特邀嘉宾之一到太仓参加郑和航海节大型活动,同时邀请肯尼亚马林迪市市长姆拉穆巴同行参加活动,签订马林迪与太仓缔结友好城市的协议。

  2005年7月1日,应邀参加第三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的姆拉穆巴,以及郑和水手后裔玛娃马卡·沙里夫来到了中国,来到了沙里夫祖祖辈辈魂牵梦萦的故乡、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市。当姆拉穆巴双手捧着用非洲黑木雕成的一对母子长颈鹿作为礼物赠送给太仓市政府时,我的脑海中立马浮现了六百年前郑和航海到达肯尼亚时,肯尼亚国王为表达对中国友好而赠送给中国一头长颈鹿的一幕。这一幕整整跨越了六百年的历史,又悄然出现了,是何等的相像!而玛娃马卡·沙里夫这位郑和水手的后裔,正是联结这六百年中肯友好历史的重要一环。

  ■太仓的寻根之旅

  十八岁的女孩“沙里夫”,皮肤黑中带黄,头发没有肯尼亚黑人的自然卷,嘴唇也不像肯尼亚当地人那么厚。瘦小的身材、精致的五官,这位郑和水手的后裔虽然祖上与非洲人通婚数代,但从她的五官及身型上,仍依稀可看到中国祖先的影子——一个暴晒在阳光下常年劳作的中国南方女子的身影!这是我看到玛娃马卡·沙里夫后的第一感觉。

  为了兑现太仓市政府的承诺,盛蕾把沙里夫带到了我的办公室,并含笑向我下达了一个光荣而又繁琐的任务:“老袁,你是太仓市政府的‘大管家’,今天我把沙里夫交给你,沙里夫在中国留学期间,你要从生活上、经济上像关心女儿一样关心她,要让沙里夫真正体会到回家的感觉。”她看我笑而不答,又加重语气说:“这不是一件小事,这是关系到我们太仓传承和发扬郑和精神的一件大事噢!”我哈哈大笑,非常愉快地接受了任务,而这任务一接就是近二十年。

  为了使沙里夫真正体会到家的感觉,我安排了局里一名妇女干部照顾沙里夫,因为她家有个与沙里夫同年、刚考上大学的女儿可充当临时翻译官。我又安排了一辆小车,让沙里夫到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看看,让她知道她祖先的出生地是何等的繁华,并请她品尝沪、苏、杭等地的各种小吃,使她记住她家乡的饮食是多么美味。同时,陪同她到郑和纪念馆、娘娘庙等与郑和七下西洋有关的地方,听听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让她了解祖先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沙里夫都是在激动和新奇中度过的。沙里夫去南京上大学的前一天,我为她举办了欢送晚宴,并向她送上了我们全局职工为她读大学而捐给她的三万元生活费。望着她激动而饱含泪水的双眼,我轻轻地问她:“沙里夫,你这次寻根之旅,找到祖先的家乡了吗?”在小翻译官的耳语中,她马上明白了我说话的意思,用刚刚学会的中国话高声地说:“我是中国太仓人。”我笑了,全场所有人都笑了,这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笑,这笑划过了六百年历史的长空,久久回荡不息,仿佛在告诉跟随郑和下西洋的水手们:“你们的女儿回家了!”

  ■我为“夏瑞福”过生日

  2006年3月的某一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我,洗完澡刚想上床休息,突然手机信息铃声响了。这么晚了还有谁发信息给我?打开一看,一条不长的短信让我懵了:“您好,您们好吗?奶奶、阿姨、哥哥和嫂子他们怎么样?我很好,我写了这短信问您们好。”下面署名“夏瑞福”。我一下子愣住了。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姓夏的亲戚。是谁发来的短信?当我翻看到发送信息的手机号时傻眼了,“沙里夫!难道是她?怎么自称夏瑞福?”沉思了片刻,我突然明白了,夏,华夏之夏,代表的是中国;瑞,代表的是吉祥;而福,在中国文字中更是代表了幸福和福气的意思。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她学了中文并懂了这几个字的含义,认为是中国给她带来了吉祥和幸福,她感谢中国、不忘中国,利用英译名的同音,把“沙里夫”三字改成了“夏瑞福”。这孩子真的很聪明,才六个多月,对中文的理解就如此深刻,我不由暗暗称赞,决定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去看看她。

  为了给她一个惊喜,我选择了她生日的那天——6月22日。见到沙里夫时,我暗暗吃惊,皮肤中的墨黑色在悄悄淡去,与同宿留学的另一位肯尼亚姑娘大不相同。也许是学业太重,她瘦了不少,更像是一个中国南方的女子了。当知道我从太仓赶到南京是专门为了给她过生日时,沙里夫高兴得一蹦一个高,两眼满含热泪连说了好几声:“谢谢太仓,谢谢叔叔!”我们一行人的心中也似吃了蜜糖般甘甜。面对熟悉的菜肴、诱人的生日蛋糕、要好的同学、关心她的老师,面对从太仓专程来为她过生日的叔叔阿姨,夏瑞福许下心愿:“我的愿望是将来做个中医,做中国与肯尼亚的友好使者。”

  ■太仓市中医医院的特殊实习生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从入学两年的语言学习,到五年的中医本科学习,以及两年的中医硕士、两年的中医博士学习,夏瑞福在中国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十一年。在这十一年里,只要学校一放假,她总忘不了到太仓来。一是她忘不了这么多年,始终如一扶助她上学读书的太仓父老乡亲们,二是太仓的中医医院已成为她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实习和检验学习成绩的地方。

  太仓市中医医院为了帮助这位特殊的“太仓女儿”学好中医,专门指定两名专家为她辅导,手把手教她如何按摩推拿,如何找穴针炙,如何把脉开方,有时还会带夏瑞福到太仓中药种植园去,向她介绍白芍、丹参、防风、黄芩等各类中药材的具体辨认方法和药用功效,告诉她这些中药适合治疗何种病痛。

  实习期间,夏瑞福总爱静静地听,默默地记,空时也会向辅导她的导师们悄悄提出一些问题。太仓市中医医院的专家都非常关心这位肯尼亚归来的“太仓女儿”,耐心为她解答所有问题,还会把自己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和医方倾囊相赠。回忆起自己在太仓市中医医院的学习经历,夏瑞福感触极深:“太仓对我来说就像是第二故乡,太仓市中医医院的老师都很好,我学到了很多中医方面的知识,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老师们的培育之恩。”

  七、后续

  二十年过去了,夏瑞福这位联结中肯友好历史的郑和水手后裔怎么样了?我的许多同事以及朋友总会向我问起。我也总会笑嘻嘻地告诉他们:“很好!非常好!”

  ■夏瑞福结婚生子了

  2019年底,夏瑞福回肯尼亚结婚了。本来我作为她邀请的太仓嘉宾应该出席她的婚礼,由于一些不可抗力无法应邀前往,只能送上我遥远而美好的祝福,但从她发给我的视频里婚礼的隆重程度来看,她已不再是一个海边渔村的穷女孩,这位郑和水手的后裔,这位在中国帮助下获得中医博士学位的肯尼亚女孩,已经踏入了肯尼亚的上流社会。前不久,她又发了个视频给我,视频里两个胖墩墩的男孩,一个五岁,一个三岁,都会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向我问好:“爷爷好,爷爷全家都好!”看着视频里虎头虎脑的小孩,我们全家都开心地笑了。是啊,郑和水手的后裔又有后代了,郑和的故事也将重新开始布讲了。

  ■夏瑞福办起了中医诊所

  我记得夏瑞福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时说过这样的话:“我学习中医,是想把中医引入肯尼亚。在肯尼亚,还有其他国家,很多人得了病以后,会去求助于西药,而我想学成中医药回肯尼亚开诊所,推广中国的中医药。”为了帮助这位“太仓女儿”实现这一梦想,太仓市中医医院专门为夏瑞福建立了一个中医药专家团队微信群,只要夏瑞福在肯尼亚行医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通过微信,太仓的专家团队就会在第一时间,尽全力在医疗技术层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市中医医院的孙院长曾笑着对我说:“回肯尼亚开中医诊所是夏瑞福的梦想,如果她能成功,不光能把中医药文化推广到肯尼亚去,还能把太仓的娄东医药和娄东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太仓人的一个梦。”是啊,我们人人都该有梦,有了梦,我们的家乡、祖国才能日新月异;有了梦,才能让子孙后辈惦记你。

  梦想,总有实现的时候。2025年春节期间,我收到夏瑞福从肯尼亚发来的信息,信息中除了向我拜年之外还告诉我,她的中医诊所已获得有关部门同意并批准了!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从她2005年踏上中国祖先的这块沃土至今,这个消息整整等了二十年!

  此时此刻的夏瑞福,也许正行走在千家万户,到患者的家里为病人做针灸推拿治疗;也许正站在课堂上,为那些非洲孩子补习中文,讲解中医药文化,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动人故事;也许正在参与中肯官方或民间的一些友谊交流活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郑和精神在延续,这一切的一切也都是中国文化在友好中向世界各地传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娄东社科大讲堂
   第04版:周刊·乐活
太仓与郑和水手后裔的故事
太仓日报娄东社科大讲堂03太仓与郑和水手后裔的故事 2025-06-30 2 2025年06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