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丹萍
破局:资源下沉破解基层解纷难题
近日,太仓市巡回调解工作推进会召开,释放基层治理创新信号:针对城乡接合部矛盾多元、专业调解力量不足等痛点,我市以“调解专家进社区 助力基层解纷”专项行动和人民调解员、辅警、网格员“新三支队伍”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突破口,推动市级调解专家、司法资源向镇(街道)、村(社区)流动。
过去,基层调解依赖“本土老娘舅”,面对物业纠纷、劳动争议等专业问题常显乏力。“调解专家进社区”专项行动首批将选派12名资深调解员组成“巡回调解团”,每月至少两次深入村(社区)开展“驻点调解”,并建立“线上预约+线下响应”机制,实现复杂纠纷“专家出诊”、简易问题“网格化解”。
数据显示,我市现有人民调解员1127名、辅警2300余名、网格员896名。“新三支队伍”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通过“理论授课+模拟法庭+实战带教”模式,年内完成全员轮训,重点解决“不会调、调不好”问题,推动基层治理力量从“人海战术”向“专业精治”转型。
创新:“双项目”构建多元协同解纷生态
会上启动的“巡回调解进村居 专业赋能解纷争”和“人民调解员、网格员、辅警”赋能提升两个调解建设项目,堪称基层治理“组合拳”。
在“流动调解”机制中,市人民调解员孵化基地将牵头组建“1+N”巡回小组(1名资深调解员+N名网格员/辅警),针对婚姻家庭、土地权属等高频纠纷,实行“一案一专班”跟踪化解。而“跨部门赋能”则打破条块壁垒,由司法部门牵头制定《调解员、网格员、辅警协同工作手册》,明确信息互通、联合走访、应急处置等12项协作机制。
老娘舅志愿服务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首批试点,科教新城已建立“纠纷三色预警”系统:网格员排查发现矛盾后,先通过“辅警+调解员”组合现场调解;72小时未结则升级为“红色预警”,由巡回小组介入,实现“小事网格消化、大事专班攻坚”。
深化:从“单一解纷”向“系统治理”升级
“巡回调解”不是“救火队”,而要成为矛盾预防的“前沿哨”。
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明确三层治理逻辑,勾勒出太仓基层治理的新图景:第一层是力量整合,通过市级综治中心统筹调度,将分散在司法、公安、信访等部门的调解资源“拧成一股绳”,今年以来,已联动化解跨区域纠纷23起;第二层是能力迭代,建立“调解案例库”,将典型纠纷化解过程制作成动漫教程,供基层人员“沉浸式学习”,首批10个案例涵盖物业、邻里、婚姻等领域纠纷,上线一周点击量就超过5000次;第三层是生态培育,推行“以奖代补”机制,对成功化解复杂纠纷的团队给予最高3000元奖励,激发基层积极性。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同比提升18%。
在基层治理中,“巡回调解”的价值不仅在于化解具体矛盾,更在于重塑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当专业资源下沉与基层力量激活形成共振,法治的“毛细血管”才能真正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最末端,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的跨越。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机制创新,为破解城乡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太仓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