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风
前段时间,多日未联系的老友找我闲叙,聊天中忽然问我:“你最近可还看书?看了什么书?”他因为工作上的困顿,一段时间里都以看书来排解。他也知道我以前喜欢看一些闲书,所以有此问。但我却觉得突兀,好久没有人这么问我,也好久没有人和我谈论这个话题了。平日里,因生活的压力打两份工,日以继夜,忙忙碌碌,哪里还能安静下来读几本书呢。我只好老实回他,好久没有看书了,书架都落灰了。对我来说,阅读这件事就像一艘搁浅的大船,生活的泥沼让它无暇航行,它在岸边留置了太久。
中学时期,我在离家十余里的乡镇中学就读,那时候正是乡镇中学鼎盛时期,学生众多。得益于庞大的师生群体,学校周边的书店、租书店比比皆是。那时候学校和家长并不鼓励学生阅读教科书和教辅之外的书籍,但当时的我们对此置若罔闻。一群刚刚萌生独立意识且精神世界贫瘠的少男少女,站在花花绿绿、名目繁多的课外书籍前,如鱼缸里的鱼流放于广阔的水域之中。当同班女生在传阅校园小说而男生沉迷于武侠世界时,我则专注于四大名著不能自拔。尤其是《三国演义》,我至今仍记得那本书的封面。这本书不是我人生中看的第一本课外书,但让我第一次体会到阅读带来的情绪冲击以及情感共鸣。我曾几次为书中的情节落泪,当刘备得知关羽死讯,“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我竟也不能自已,喟然长叹。我被书中俯拾皆是的经典章节牵引,仿佛通过阅读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交会。
南宋人龚明之曾作“汉书下酒”的典故:苏舜钦字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岳父杜公家,每夕读书,以饮一斗为率。公使人密察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徂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杯。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与,其难如此。”复举一大杯。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可惜我不喝酒,否则苏舜钦读汉书到动情处要满饮一大杯,我读苏舜钦如此,也要喝满一大杯了。读此典故又想到《兰亭集序》中所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可见读书带来的心神激荡,今之视昔,犹后之视今也。说起来,龚明之、苏舜钦与苏州也有着不解之缘,龚明之是苏州人,而苏州的沧浪亭正是苏舜钦所建。
受《三国演义》影响,我开始读《三国志》,读《资治通鉴》,慢慢开始接触到近现代史学大家钱穆、吕思勉、唐德刚、蒋廷黻等人的史学巨著。每每合上书本,常常感叹他们考据之严谨,引证之庞博,知识之丰富,见解之独到。我对此只是浅尝辄止,又想到这些不过是历史类书籍的入门之作,史学之浩瀚真如星空无垠,进一步想历史类书籍在古往今来分门别类的著作中又不过是一叶扁舟,自身在阅读之海中又是何其渺小。每念及此,都有一种无力感,好在胡适曾劝慰人道: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高中以后,语文课本中会有推荐延伸阅读的书目,慢慢地,又开始读唐诗宋词,今人小说。唐诗宋词之美一如日光月华,云水山林,亘古不变。而今人名家名作读起来也让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
现在,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元,但我始终觉得相较于影视、音频、游戏带给人的直观、即时、重复的感官刺激与情绪反馈,阅读是更高级的存在,它总能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充盈我们的精神。而它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又是“润物细无声”的。很多时候,我们阅读时,囿于自身年龄阅历,是无法共情作者或者历史人物、小说人物所处的情境、选择以及感悟的。蒋捷的词作《虞美人·听雨》中,描写了人处在不同年龄时听雨的情景与不同的心境,阅读亦如是。但阅读的魅力又不止于此,不管是读史书、诗词,还是小说,它总是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
我曾看过刘大铭的一个访谈。主持人问他,你觉得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他说,我曾在高中时做过一篇阅读理解,这篇阅读理解讲的是一则寓言,有一个师傅和一个徒弟。有一天,师傅给徒弟布置了一项任务,他让徒弟拿着一个全是窟窿的篮子去打水,这个篮子又脏又破又旧,对徒弟来说,他当然无法盛满水,他在历经数百次的失败后,对师傅说,我实在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因为我没有办法拿着这个又脏又破又旧的篮子盛满水带回来。师傅说,那你看看这个篮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小徒弟低头一看,发现篮子变得光鲜整洁干净,尽管他还是充满窟窿的。师傅说,尽管它一滴水也没有盛到,但是这个篮子在你盛水的过程中变得光鲜整洁亮丽,自此,它和那些丑陋的,被遗弃的,肮脏的篮子有了一点区别。所以,这就是我认为的读书的意义。
尽管我们无法记住每一个细节,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些观点和我们产生的交流塑造了一个人高尚的内心,深刻的思想和对一些人和事的独立的见解,这就是读书的意义。读书不是为了装载多少东西,而是洗涤我们本来平庸的内心。在此,我与诸君共勉。
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我望着书架上落满浮灰的各色书籍,直觉羞愧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