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阚亚方 文/图)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田埂画语”创意绘画班在沙溪镇塘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课。10余位银发学员以竹筐为纸,以乡愁为墨,用画笔勾勒记忆里的农耕烟火,让“‘塘’式有礼 ‘桥’见文明”的乡风浸润笔尖,为乡村振兴添一抹艺术亮色。
竹筐曾是家家户户的“老伙计”,装过金黄的稻谷、鲜活的鱼虾、灶头飘香的时令蔬菜。如今,竹筐化纸,记忆为墨,这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成了老人们艺术创作的“画布”。
活动中,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村民们用丙烯颜料在竹编筐内描绘田埂上的金黄油菜、灶头前的鲜鱼活虾、田垄间的青翠果蔬……这些质朴的乡村意象,不仅是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生活的诗意再现,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以前只晓得用竹筐装菜,没想到还能把画装进去!”72岁的陈阿婆笑着说。
活动特别设置“文明彩蛋”环节,让这些承载着农耕记忆的竹筐作品,成为传播新风的“移动展厅”。据悉,优秀作品将入驻“红棠里”文化展厅,并制成“红棠记忆”礼赠村级文明家庭。
“我们要让竹筐从装载温饱的器具,升级为盛放文明的容器。”塘桥村负责人介绍,该活动创新实践“老有所学”理念,后续还将推出“节气灶画”“手作瓷盘”等系列课程。
竹筐虽小,盛得下四季风物;画笔无言,绘得出文明新篇。在“春风润心”的暖意中,塘桥村正以文化为笔、文明为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乡村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