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丹璐 文/图
民以食为天,农贸市场作为百姓日常买菜的重要场所,其公平交易一直备受关注。过去,一些不法商贩使用“鬼秤”等作弊手段,导致短斤缺两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出台的《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农贸市场计量监管提供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自2023年我市启动农贸市场改造三年行动以来,全市29家农贸市场全面启用“六统一”智慧溯源秤,以AI识别、实时溯源、扫码监督构建透明消费体系。同时,通过智慧溯源秤、市场公示大屏、智能摊位显示屏与智慧农贸大数据平台联动,实现交易全流程阳光化、问题精准化治理。该“智慧计量”创新模式已入选省级电子秤监管试点。
智秤上岗
让交易更加透明
在金湾路农贸市场,蔬菜经营户李清艳熟练地将蔬菜放在智慧溯源秤上。秤盘边缘的AI摄像头自动识别菜品,一张印有溯源码的小票从秤的侧边缓缓吐出。“把生姜放在秤上,自己就会显示多少钱一斤,多少分量,如果打印小票的话,会比较方便。”李清艳笑着说。海鲜摊主葛志芹也深有感触:“以前常有顾客担心秤有问题。现在智能电子秤自动联网校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交易数据,大家买海鲜安心多了。”
这种变化源于我市自2023年启动的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我市积极推进农贸市场智慧提升工作,持续推广农贸市场“智慧计量”管理模式,目前,全市29个农贸市场已全面启用“六统一”智慧溯源秤,1735台件在用智慧秤实现“一秤一码”唯一标识。通过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统一检定、统一轮换、统一维修、统一标识,农贸市场的交易更加透明、公平。 市民还可以扫描智慧秤上的二维码查看检定信息,并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让群众参与监督,同时以大数据赋能,可以更好地做好计量监管。”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总监胡思恩表示,出现短斤缺两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摊主使用了做过手脚的电子秤,也就是俗称的“鬼秤”,在称重时显示虚高的数值,导致消费者在交易中遭受损失。推行智慧溯源秤“六统一”管理后,农贸市场内严禁经营户携带未经检定的私秤入场,既避免了作弊秤的出现,也避免了短斤缺两情况的发生。
数据赋能
让市场更有智慧
如今,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内均配备四块电子屏幕:市场公示大屏展示交易数据,让市场动态一目了然;交互屏提供信息查询服务,方便消费者了解商品信息;广告屏发布公益信息,提升市场文化氛围;摊位屏公示营业执照与明码标价,让消费者购物更放心。
市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安播中心主任周健介绍:“我们公司开发建设了智慧农贸大数据平台,免费提供给政府和市场管理方使用。同时,牵头编制了农贸市场的智慧化提升标准,并在农贸市场内部建设了智慧广电的基础设施,包括覆盖广电5G信号,配置智慧溯源秤、无线AP以及AI智慧摄像头、各类传感器等。” 这一系列基础设施与智慧农贸大数据平台紧密联动,能够实时收集每台秤的交易数据、智能摄像头监控数据以及各类传感器数据。后台精准提炼后实时传送给市场管理方和政府监管部门,并同步推送到市场智慧显示屏,为市场管理方和政府监管部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
智秤联网
让监管更有效能
通过开展智慧溯源秤试点,开发农贸市场智慧综合管理平台,我市正积极探索建设基于物联网设备和大数据算法的现代智慧监管模式。目前,智慧溯源秤相关数据已全部接入“太仓市数字市监启航平台”,实现了市场监管部门对电子秤的实时监管。“该平台可以实现电子秤数据采集传输、使用状态监控、追溯链全程监管、计量防作弊以及检定到期提示与超期警示等智慧计量管理要求。”胡思恩表示,登录“太仓市数字市监启航平台”,在办公室就可以实时查看各个农贸市场是否存在占道经营、交易异常情况,还能动态了解每个农贸市场每天的交易额、食品安全监测结果等。
以数据为纽带,以监管为保障,我市正推动形成市场网络全覆盖、内外监控全方位、信息数据全公开、采集数据可视化、信用等级全透明、问题发现智慧化、流程处理标准化以及巡查监管数字化,让农贸市场更智慧,构建起高效、透明、规范的市场交易新生态。
我市将继续深化智慧农贸建设,推动农贸市场更加智能化、便捷化、人性化。“当前已组建专业的开发团队,正在调研市场需求,并准备开发线上商城。开发完成后,市民可以在线上商城买菜。”据周健透露,我市积极拓展农贸市场的线上销售渠道,届时,市民可以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随时随地浏览和购买农贸市场的商品,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