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西
日前,A先生因借贷逾期导致无法办理信用卡,他因急于消除征信逾期记录,听信了非法中介“征信修复”的广告,提供了身份证件、银行卡号、征信报告等个人敏感信息,并交付了一笔修复代理费用。但没过多久,A先生就发现自己银行卡被盗刷,非法中介也不知去向。太仓中行工作人员提醒广大消费者,凡是声称“征信修复”的都是骗局,当心失钱又失信!
据太仓中行工作人员介绍,个人征信业务是指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个人信用报告客观记录个人信息主体的信用表现,反映其借贷还款、合同履约及遵纪守法的客观情况。那么,哪些金融消费行为会影响个人征信?当前,消费者在借贷、担保、使用信用卡等活动中是否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的记录,均会纳入征信记录范围。
常见的“征信修复”套路有哪些?太仓中行工作人员介绍说,第一种套路是不法分子包装自身为“中介”,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修改征信”“征信洗白”广告,以“征信修复”为名实施诈骗。有的收取高额费用后失联,有的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随意贩卖,或运用虚假材料等非法手段意图修改不良信息,通常修改失败后不退款或失联。
第二种套路,不法分子通过冒充电商平台“客服”,谎称消费者征信异常,以此为由诱导消费者下载软件,参加视频会议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一步步指导消费者进入钓鱼网站,套取所谓“保证金”,甚至直接盗刷消费者银行卡。
第三种套路,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以误开通贷款,影响个人征信为由,诱导消费者至网贷平台操作借款,并将钱转至“安全账户”,谎称可关闭误开通的贷款,并修复征信。实则误导消费者借贷并将钱转到不法分子账户。
出现“征信逾期”怎么办?消费者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应通过合法正规渠道维权,向相关金融机构或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申请。注意,千万不要轻信“代理维权”组织教唆,采取拒绝还款、恶意投诉等行为,这样不仅不能消除不良记录,还会对消费者后续申请贷款产生不利影响。
太仓中行工作人员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投资理念,量入为出、合理借贷,不过度负债,按时足额还款,珍惜个人“信用名片”,保持良好的信用习惯,不要轻信任何“征信修复”承诺,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