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民生·热线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5年02月20日 星期四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交“求变” 重塑出行生态

  □本报记者  缪卉蕾 文/图

  在城市交通体系中,公交是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当下太仓公交正面临客流量持续下降的严峻挑战,如何在困境中转型突围,成为关乎城市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关键课题。

  客流量下降

  长途与短途的双重困境

  如今,坐长途大巴的人越来越少了。

  走进太仓汽车客运站,只能见到寥寥数名乘客,往昔车站内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不复存在。这里曾是太仓连接省内外各个城市的交通枢纽,如今却冷冷清清。“2016年可以说是太仓市长途客运的客流高峰,当时除了本省的一些线路,大家还可以乘坐大巴到上海、安徽、河南等地,最远可以到达四川、重庆、福建等地区。”市交运集团市场营销部经理邓迎春告诉记者,据统计,2016年,太仓汽车客运站全年客流量超175万人次。之后,客流量逐年下降:2020年受外部大环境影响,客流量断崖式下降,全年客流量只有67万多人次;到2022年,受车站阶段性停运影响,全年客流量更是锐减至20多万人次。

  除了太仓汽车客运站的长途大巴,朝阳站、沙溪站、浏河站的沪太快线客流量虽相对稳定,但也受到冲击。“2016年到2019年间,每年客流量基本保持在100万人次左右。”邓迎春告诉记者,从2020年开始,沪苏通铁路和沪宁沿江高铁相继开通,太仓至上海的通勤时间大幅缩短,高铁的舒适性和准时性让长途汽车优势不再,快线客流量逐年下降,目前太仓地区快线的年运量在70万人次左右。

  市内公交状况同样不容乐观。以往在早晚高峰时段,部分公交站点常会大排长龙,如今,空驶车辆成为街头常见景象。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市内公交的客流量在1100万人次左右,相比2016年客流最高峰近1950万人次,下降了44%。一些曾经热门的公交线路,如今的客流量甚至不足以往的一半。无论是市区内的主干道线路,还是通往乡镇的线路,客流量的下滑都十分显著。

  多重因素交织

  客流分流的背后

  “传统公交客流的持续下滑几乎是可预见的必然趋势。”邓迎春告诉记者,“这本质上是城市出行生态重构的结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我市私家车保有量从2015年的12.69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29.74万辆。私家车出行不受乘车点、线路和班次时间限制,十分便利,市民何阳对此深有感触:“我以前往返市区和浮桥镇依赖公交,虽然能到达目的地,但路上花费时间长。现在自己开车,时间能自由掌控,出行也更加方便了,所以乘坐公交的频率也就大幅降低。”

  网约车和公共自行车的出现同样分流了部分乘坐公交的乘客。网约车凭借线上预约、精准定位、快速响应的特点,满足了乘客对出行高效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公共自行车则以灵活便捷、随停随走的优势,正蚕食着3公里内的公交短途客流。现在的太仓街头,随处可见骑着共享单车穿梭的市民,以及在路边等待网约车的乘客。

  沪苏通铁路和沪宁沿江高铁的开通更是带来颠覆性影响。沪苏通铁路让太仓融入上海 “半小时经济圈”,沪宁沿江高铁使太仓前往南京方向的出行时间缩短 40%,这导致长途汽车客流量大幅下降。同时,许多乘客在前往高铁站时,倾向于选择私家车、网约车,间接影响了市内公交客流量。

  此外,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公交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市交运集团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市民出行调查发现,部分公交线路过长、绕行过多,导致运行效率低下;还有部分线路客流稀少,但是仍在运营,造成资源浪费。

  谋变求新

  积极探索转型路径

  传统公交如何打破困局,走得更远?

  面对客流锐减和成本攀升的双重压力,太仓公交并未坐以待毙,而是以“精准化、差异化、智能化”为核心,开启了从“粗放运营”到“精准服务”的转型。

  “早在2015年我们就关注到了客流可能下滑的趋势,所以此前已经在采取系列应对措施。”邓迎春表示,近年来,市交运集团陆续购入112台13座以下小型客车并投入使用。“这种车型从大改小的变化,一方面提高了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车辆的舒适度,并改善了乘客的乘车体验。”同时,市公交公司陆续购入10米以下的中型公交车,甚至“微巴”公交,不仅降低了车辆的购置成本和运营成本,还提高了车辆在道路上的灵活性。“微巴在一些狭窄街道和客流较少的路段行驶更加方便,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客流量的变化。”市公交公司副总经理潘小虎说。

  此外,太仓还深入调研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推出定制化服务,精准满足细分需求。2014年底,市交运集团成立定制公司,2015年2月建成太仓航站楼,并同步开通了至上海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的专线服务,方便乘客搭乘航班,后又逐步演变为24小时可上门接送的机场快线。去年,市交运集团将太仓发往苏州的长途汽车正式升级为“便民快巴”,并新增了浏河至苏州,以及朝阳站发往虹桥的“便民快巴”,重新制定太仓市区、沙溪汽车站发往苏州火车站的“便民快巴”班次,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出行体验。市公交公司还开通了20条校园定制公交,投放车辆34辆,日发班次70余班,惠及6个区镇、10所学校,解决了1500余名学生上下学的出行需求。

  “在传统公交整体客流量不断下滑的情况下,优化调整公交线网结构是公交系统‘降本增效’的重要尝试之一。”潘小虎告诉记者,今年,市公交公司将构建“骨干线+接驳线为主体,多样化线路为补充”层次分明的三级网络。目前,正在分批次构建城市和城乡的骨干线网,同步优化调整低效支微线路。此外,为配套骨干线网的优化调整,计划试点交通信号灯绿波系统,以提升公交的运行效率。

  创新服务理念

  “公交+”模式方兴未艾

  2024年11月,市公交公司推出“公交+网约”,首批网约公交在太仓主城区7平方公里范围内试运营,市民通过手机预约即可享受定制服务。系统根据实时需求智能规划路线,拼车模式下人均费用3元。2025年2月,服务范围扩展至14平方公里,新增覆盖天镜湖商圈、海运堤商圈等区域,车辆从2辆增至4辆,受到了市民的欢迎。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单7000多单。

  相比于网约车,网约公交性价比更高,可缓解“骑车累、打车贵”的烦恼;相比于普通公交车,网约公交车不必“站站停”,主打“点对点”接送,真正实现“随叫随到”。“网约公交是根据乘客的需求实时调度车辆,对于早晚高峰时段、没有直达公交的部分区域,动态公交填补了传统公交的空白。”潘小虎说。

  其实,“公交+文旅”亦大有可为。2015年,市交运集团成立交运国际旅行社,充分利用“合规运营车辆+专业执业人员”的优势,与市政府合作开通太仓一日游,吸引了很多周边地区,尤其是上海的旅客来太仓体验“幸福田园城”生活。现在,市交运集团开通景区直通车,直接将市民从家门口送到景区,进一步方便了市民的文化生活。2024年,演出经济火热,市交运集团敏锐把握时机,在7月开通第一条演唱会专线,为观看演唱会的市民提供出行接送服务。

  此外,今年市公交公司还将推出婚礼定制公交业务。“‘公交+婚庆’是我们挖掘公交服务潜力的一次新尝试。”潘小虎表示,公交车大空间、高承载的特点非常适合婚礼场景。目前,已经有多对新人预约婚礼定制公交服务。未来,市公交公司将探索更多“公交+”服务模式。

  从“固定线路”到“动态响应”,从“大而全”到“小而美”,传统公交积极探索转型之路,既是应对客流量下滑的“自救”,也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缩影。当传统公交放下“身段”,以更加轻盈的姿态融入城市肌理,或许能重新驶入市民生活的“中心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民生·热线
   第04版:周刊·平安法治
公交“求变” 重塑出行生态
G15扩建,出入口能否分批次封闭?
房子水压低怎么办?
217路公交能否保留?
电梯已坏数日,为何不修?
电瓶车充电费是不是有点高?
能否规范洗车店污水排放?
关于对太仓大道竞走比赛相关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的通告
车辆占道停放能否整治?
太仓日报民生·热线03公交“求变” 重塑出行生态 2025-02-20 2 2025年02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