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娄东社科大讲堂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仓市全力推进“一号工程”
高质量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的路径思考

  □太仓市发改委课题组

  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调研太仓时提出:“港口是绝对的资源,大家要高度重视发挥港口的枢纽作用,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太仓沿江临沪近海,地处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多重战略机遇交汇点,是现代化港口城市、中国“德企之乡”,也是宜居宜业宜乐的幸福之城。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全力以赴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前港”强枢纽、“中区”强产业、“后城”强功能,努力将战略和开放优势转化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比较优势,全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一、太仓港产城融合发展基础扎实

  一是多重战略叠加凸显港城地位。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太仓被列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重要节点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城市,被纳入长江口战略协同区、嘉昆太和宝崇启海太协作示范区。太仓港周边地区和娄江新城被纳入上海大都市圈潜力提升区。太仓港、嘉昆太省际毗邻区域以及太仓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与发展多次获上级支持。港口地位日益凸显。太仓港是全国唯一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口,是苏州港的主港区、核心区,集装箱吞吐量占苏州港84%。拥有国家一类口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四张国家级“名片”。“推进苏州(太仓)港建设中近洋集装箱贸易港以及上海远洋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等内容写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交通网络便捷通达。沪苏同城化、跨江融合发展等格局持续深化,“5+1”轨道交通网络加速构建,海太过江通道等项目稳步推进,从太仓站26分钟可达虹桥、1小时可达南京,直达全国97个城市。贯通全市的路网体系持续完善,沪宜高速金仓湖互通、256省道沙溪至双凤段建成通车,龙江路快速化工程有序推进。通过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验收。

  二是枢纽能级提升夯实发展底座。港口功能跨越发展。依托38.8公里长江岸线、-12.5米深水航道等“先天禀赋”,40万吨级船舶实现靠泊,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排名中国大陆第8位、全球第20位。建成投运各类码头泊位96个,开辟航线217条。集装箱四期码头、海通汽车码头等项目相继投用。“沪太通关一体化”全面落地,江海中转枢纽港、中近洋集装箱贸易港和远洋集装箱运输喂给港功能持续增强。联运体系优化提升。“江海河、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完善,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通车运营,“三进三出”运营模式成功实施。太仓港综合枢纽(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加快建设。商品车出口铁水联运模式逐步成熟,2023年太仓港实现汽车出口43.95万辆,占全国汽车出口的8.4%,成为江苏汽车出口第一大港。智慧绿色双向赋能。坚持“智能驱动”与“绿色发展”双向发力,吊车自动化、无人集卡等智能化改造深入推进,获批全国智慧口岸建设试点。绿色港口三年行动深入实施,基本实现岸电全覆盖,成为长江干线首个完成船舶污染物接收和岸电设备智能化改造的港口。获评江苏省五星级绿色港口。

  三是产业创新集群凝聚融合动能。主导产业基础扎实。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物贸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形成“一条马路集聚一条产业链”的特色布局。迪科力新材料等项目加快建设,瑞高新材料入选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特色鲜明、全国领先的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初具雏形。临港产业加速突破,形成以耐克、似鸟、斯凯奇等为代表的千亿级物贸总部经济。港区获评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累计获评12家国家4A级物流企业,太仓物流园连续两年位列省级示范物流园区10强首位。特色产业质效并举。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向500亿级迈进。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超160家,穆格工业控制等超10家企业进入商飞供应商体系。低空产业加速培育,苏州首家、全省第二家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授牌运营,新签约低空经济项目63个,总金额达154.3亿元,位列苏州第一。生物医药企业超560家、实现三年三倍增长。生物医药产业园、生物港、中德生命健康产业园“一核两翼”发展格局持续建强。“一核三心六廊带”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加速构建,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开业、二期项目成功签约,斯凯奇工业旅游基地项目入选省重点文旅项目,文旅名片持续擦亮。未来产业优化布局。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加快布局空天开发产业,火箭派、光年探索、点石航空等多家商业卫星和运载火箭企业相继落地。石墨烯新材料研发中心、先进核能材料研究院、先进陶瓷技术创新中心等未来材料研发机构高效运作,非晶合金电解水催化电极材料、3D打印碳化硅陶瓷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四是品质城市建设筑强发展支撑。未来之城加速崛起。娄江新城“1+5+N”规划体系持续完善,以两所大学、太仓高铁站等为支撑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科教创新区基本建成。瑞金医院太仓分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华润万象汇等高品质民生项目有序推进,沿江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初具雏形。临港配套优化完善。7.92平方公里港区中心区概念性规划编制完成,重点打造港区核心区、行政商务区、会展物贸聚集区、未来智创发展区和七浦塘郑和文旅风光产业带。集口岸服务、航运服务、船员服务等于一体的港航大厦启动方案规划设计,全球特色商品展销中心开业运营。港区医院主体结构封顶,港城二小建成投用,长江以南首个区域集中供暖项目开工建设。长江大道、协鑫路等一批道路完工。人居环境提颜增质。城市更新加快实施,大庆小区自主更新经验全省推广,首个城市更新原地回迁项目古松弄地块完成分房抽签,城市更新原城三小地块项目封顶。空气优良天数、水环境质量居江苏前列,获评中国人居环境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城市绿化率达43%,自然湿地保护率超7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2平方米。

  二、当前面临的短板和挑战

  一是港口发展面临挑战。枢纽地位有待提升。太仓港长期缺少与港口发展水平相当的重量级、实质性国家政策,土地、岸线、锚地、航线、监管政策等供给水平与“千万标箱大港”要求还有差距,全国前10大港口中,太仓港是唯一未配套自贸区的港口。集疏运体系仍需完善。疏港快速路尚未全线贯通,客货分流道路体系未有效构建,对运输效率和安全带来挑战。疏港铁路未接入码头前沿,客货不见面运输组织形式导致列车仅夜间开行,运力无法充分释放。港口竞争愈加激烈。南京、芜湖、九江、武汉等地成立江海直达联盟,导致太仓港江海中转、水水中转箱量下滑。上海罗泾港区改造为集装箱港口,与太仓港形成同质化竞争。上海港、舟山港等通过布局内陆集装箱码头、运费补贴的形式,逐步分流江苏省内集装箱量。

  二是临港产业仍需提质。带动引领能力不足。港口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还有待推进,业务仍以传统装卸、堆存、仓储、运输、代理等为主,港口、港区与全市产业园区之间未实现快速连接,港口枢纽对全市产业、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作用未完全发挥。临港产业链规模效应不明显,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度不足,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牵引带动作用不强。创新水平有待提高。现有临港产业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同质化现象明显,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偏低。智汇谷等创新载体对港区产业赋能仍需加强,大院大所对临港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港强航弱”现象较为明显。综保区能级有待提升,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高端业态发展缓慢。产业链配套服务仍需加强,航运金融业务品类较少、金融资产总量偏小,航运科技、融资保险、信息咨询、法律仲裁、教育研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生态对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吸引力较为有限。

  三是城市服务支撑不足。沿江公共服务有待完善。沿江板块办公、住宿、休闲、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不完善,缺乏高品质生活配套与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公共大型货车专用停车场、停车位缺口严重,对城市形态和交通安全带来较大压力。全市近半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区,港区人气和人才集聚度不够,尚不足以支撑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中心城区功能辐射不足。沿江公共服务的薄弱导致对中心城区服务供给依赖较大,当前综合交通网络还不够健全,港区到中心城区的全程快速路网还未形成,通勤时间较长,中心城区对港口、港区公共服务需求的纾解还不能完全满足港产城融合发展的需要。人居环境整治压力较大。随着木材加工、船舶制造等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船舶污染、扬尘污染等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城乡发展不均衡,浮桥镇、璜泾镇等板块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环境整治、城市更新等任务仍需提速推进。

  四是政策机制有待突破。高能级政策支撑不足。与港口发展水平相匹配的重量级、实质性国家政策仍未出台落地,在与周边港口的竞合发展中缺乏主动。在太实施的高层级试点示范还不够多,太仓港产城融合发展、娄江新城建设等重点工作尚未列入国家战略相关文件和规划中,缺乏政策突破依据。资源要素面临瓶颈。港口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空间规模指标需求较大,且与太仓共享指标,难以同时满足港产城高质量发展需求。城市能级与上海、宁波等港口城市有较大差距。口岸单位人员编制不足,与太仓港的高速发展不匹配。协同发展机制仍需完善。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合作仅停留在资本、航线等层面,在复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口岸创新监管制度、自贸区政策、航运企业招引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与常熟港、张家港港在港口资源共享、信息化联动以及政策协调等方面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合作模式。

  三、太仓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路径建议

  一是扩大核心优势,打造世界一流港口。提升港口枢纽地位。充分依托长三角腹地、江尾海头港口区位,发挥好苏州港主港区、核心区角色定位,全力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打造服务长三角、承接国内、连通国际的重要枢纽港口。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加速集聚航运、贸易、金融、信息等高端要素资源,持续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深化汽车、大宗商品等重要贸易产品优势,加快拓展生鲜冷链等特色商品业务,进一步壮大集装箱业务体量规模,持续夯实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战略地位。提升港口功能服务。高效利用28.2千米规划港口岸线资源,配备完善高能级码头起重、输送、搬运和专用装卸设备,放大-12.5米深水航道作业优势,扩围船长超300米船舶靠泊码头,持续释放“大船大港”效应。加速老码头升级改造,推动玖龙纸业、阳鸿石化等企业码头泊位对外开放,谋划推进武港码头提升能级、集装箱五期、雅鹿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码头。提升绿色智慧水平。利用5G、北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赋能,开发应用电控系统、软件系统、传感器等自动化智能控制系统,完善港口物流、货运、商供全链条管理体系,推动港口“无人化、信息化、集约化、远控化”高效运转,提升集装箱作业效率。推广应用光伏发电等绿色节能技术,积极布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加快推进零一汽车在港口物流领域的新能源场景应用和合作,大力建设近“零碳”港口。

  二是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枢纽提标扩面。完善集疏运体系。实施长江和内河战略,全力提升长江集并中转及内河喂给汇聚能力,夯实江海河中转枢纽港地位。积极畅通交通线路,强化“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体系,增强“多式联运”功能,提升港口枢纽综合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海铁联运,优化物流体系,织密腹地铁路服务网络,加速建设太仓港综合枢纽(多式联运)物流园区,争取疏港铁路实现“四进四出”,开辟更多适货贸易班列。扩大辐射带动范围。拓展航线网络,坚持“主攻近洋、做精远洋、重抓沿海、深耕长江、联动内河”战略。强化日本、韩国、泰国、越南等优势近洋航线,支持班轮公司增加运力投入,拓宽与RCEP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做精俄罗斯、中东等优势航线,提升件集一体航线合作水平。大力布局东北、华北、华南精品航线网络,打造“纵贯南北、横连东西”的内贸网络支点。做优口岸服务环境。优化布局驳船泊位,为重点船舶定制“一船一策”引航方案。加快建设海员服务一条街,制定实施船员服务水陆同质专项方案。创新升级监管服务,建设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海关拆拼箱监管场地,建成华能港务智能大宗散货自动化检验系统,建立鲜活海产品、冰鲜、冻品及水果等高端冷链农食产品标准化进口流程,确保外贸船舶到港“零等待”作业,离港“零延时”验放。推动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出口货物“抵港直装”,重点船舶“直进直靠”“直离直出”,打造“大船大港大物流”服务品牌。

  三是聚力能级提升,构建临港产业高地。做强临港制造业硬支撑。进一步夯实主导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船舶制造、海工装备等沿江先进制造业,延伸造船、风电、海工装备、石化新材料等产业链条。提速发展新兴产业,抢抓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大容量储能柜等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着力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加快规划建设港区通用机场,大力培育涉及航空器整机及其零部件、机载设备研发制造等低空经济企业。加快传统产业焕新,通过革新技术、迭代产品,实现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依托宝洁等头部企业,引进一批世界500强欧美日化等重点项目落户,积极打造太仓美妆港湾。筑优现代服务业软实力。加快构建以娄江新城、港区为核心的“两极一带、全域联动”发展格局。分区分类引导沿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强化政策、人才、土地等要素支撑,以娄江新城为重点,大力发展总部、金融、海事等港航服务业,打造沿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港区为重点,充分发挥综保区等载体功能,加快跨境电商等业态发展,持续建强现代物贸产业集群。完善临港产业生态圈。围绕临港沿江板块完善产业功能布局,做好招商全域统筹,支持高新区、城厢镇、浏河镇等板块协同发展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做好港航金融、咨询、法律等业务的“智囊”支撑,大力发展航运保险、船舶经纪、海事法律服务等业态,探索开展建造中船舶抵押登记和船舶融资租赁登记等业务,加快打造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健全以江海文旅为特色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丰富精品民宿、特色餐饮等业态,依托之宝、和路雪等项目,做好工业旅游文章。

  四是强化功能支撑,优化融合发展格局。重塑现代滨江城市格局。坚持“港城即全域、城市即港城”理念,围绕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等方面,强化港口、产业和城市规划的相互衔接。按照“功能上相对集中、有机融合,空间上相对独立、有序分离”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港、产(园)、城空间联结和协同发展,优化打造“前港—中区—后城”的现代化滨江空间。提升创新创业载体能级。全力推动智汇谷等科创载体建设,推广大学生创业园发展经验,加快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推动高校院所与特色产业园区匹配结对,完善产学研发展机制,提升“大院大所”对全市产业创新的辐射作用。高质量建设娄江新城,打造科教创新区、高铁商务区、智能制造区和高品质人才社区,打造娄江科创文化走廊上的重要增长极,为临港产业和枢纽经济发展汇聚更多资源功能配套。打造宜居宜业品质城市。突出抓好7.92平方公里港区核心区建设,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总部、温德姆酒店等项目进程,引入高端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资源,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快浮桥镇、璜泾镇城市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动龙江路快速化等项目建设,强化港口、港区与中心城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中心城区TOD综合枢纽、高品质国际学校、邻里中心、地下综合管廊等功能节点建设,推动中心城区生活功能向港区、港口覆盖。

  五是完善合作机制,深化协同联动发展。创新港口管理机制。积极融入苏州港管理体制改革,主动参与港口整合优化,推动苏州港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口岸协调等一体化管理。发挥太仓港作为苏州港核心港区的作用,强化与常熟港、张家港港协调联动,推动组建港航投资发展集团,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和航运物流服务能力提升。深化协同发展机制。坚持“跳出太仓、立足苏州、放眼全省全国”,以更大格局推动太仓港发展。发挥港产城融合发展领导小组机制作用,清单化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大问题攻坚、重大改革创新。推动建立太仓港与苏州各县(市、区)、开发区、综保区的联席会议制度,深化太仓港与白洋湾集装箱码头、苏州园区等内河码头间的联系,强化太仓港与自贸区苏州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等联动发展,构建以太仓港为核心的内河集装箱水运网络体系,更好发挥太仓港服务功能。强化要素保障机制。强化对上沟通,推动太仓港产城融合发展列入更多上位规划和国家战略,争取自贸区等相关政策、试点在太落地。推动太仓港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衔接,强化规划、土地、岸线、陆域、水域等要素保障,争取港口用地指标单列。加强资金支持,研究航运物流、集装箱航线运营等补贴政策,争取恢复省级层面航线发展专项直补资金。统筹城市和港口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航运业金融支持和服务的力度。强化人才保障,围绕港口运营、航运物流、产业规划、港产城融合等面向海内外招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端人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娄东社科大讲堂
   第04版:周刊·金融
太仓市全力推进“一号工程” 高质量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的路径思考
太仓日报娄东社科大讲堂03太仓市全力推进“一号工程”
高质量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的路径思考
2024-12-18 2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