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初游杭州

  □卓 娅

  杭州是一个美丽、浪漫,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我去过不下十次,每次都让我欣喜不已、如痴如醉,每次都让我想起初到杭州的情景。第一次的印象不断被重复,不断被回味,像一瓶储藏已久的美酒,浓烈而醇厚。

  那是1971年的春节。当时的社会氛围和天气一样萧瑟而沉闷。我和邻家四个闺蜜,从各自插队的农村返沪探亲凑到一起,聊起前途,大家都有些莫名的压抑和忧虑。何以解忧,唯有出游——到山水间释放心情,到大自然中点燃青春的火焰。于是,想到了杭州。我们精心策划了出游计划,怀揣一份杭州地图、一部照相机和每人20元钱出发了。那时不懂得这就是旅游,因为那时鲜有旅游之人。

  西湖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地方。正值寒冬,西湖边朔风凛冽,几乎没有游人。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艘小游船,撑船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冬天的西湖,十分冷艳,淡淡的阳光洒在湖面,水汽氤氲,四周的景色若隐若现。湖光山色中似有袅娜多姿柳的遗梦,似有妍紫姹红花的残香,秀丽中流淌着诗意,妩媚中深邃着梦境。我们变换着位置,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拍下俏丽的景色。  

  当看到三潭印月时,我们特别兴奋,那三座葫芦形的石塔犹如三座香炉矗立于湖水中,被阳光蒸腾的水汽如烟雾般缭绕,敬天地,敬山水,敬生灵。我们突发奇想——跳到石塔上紧贴着石塔拍照。女船工说危险不能上去,但终究拗不过我们的软磨硬泡,只好把船尽量靠上去。石塔的底座埋在水里,有半尺高露出水面,边缘的底座只有一脚来宽,距离船头约有一米,一不小心,人就会落入水里。五个女孩子既轻巧又灵活,在晃动的小船上,看准了落脚点,轻轻一跃,一脚踏在底座上,身体紧贴着石塔,双手抱住石塔,留下了与石塔亲密的瞬间。此后,我又到过三潭印月,遗憾的是当年站立的底座已经被湖水淹没。我在诧异当年胆大妄为的同时,又得意我的青春足迹已与三潭印月永久共存。

  在钱塘江大桥上发生的事,也令我终生难忘。那天午后,阳光正好,寒风微微。我们来到钱塘江大桥,桥头竖着一块牌子:“禁止拍照!”大桥的两端有守卫战士,桥上空无一人。我们走到桥中央,看着奔涌向前的钱塘江水,心情也随之澎湃。桥的一端六和塔巍然耸立在蓝天之下,蔡永祥烈士雕像静默伫立在青山之中。我们被眼前的景色吸引,忍不住取出相机拍大桥,拍江水,拍六和塔,拍云影山岚的美和五个少女的俏。正当我们忘乎所以时,桥的一端走过来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他向我们行了军礼,然后询问是否拍过照,要我们交出相机。我们坦率地承认拍了照,但是只拍风景和自己,没拍其他的东西。我们还嘟囔着说:“南京长江大桥都允许拍照,为什么这里不可以呢?”卫兵有些不知所措,便回到桥头打电话向上级汇报。片刻后他又来到我们面前,请我们到桥下的营区去。我们忐忑不安地跟着他来到营区,一位年轻军官接待了我们,他把相机拿去摆弄一下,又递还给我们,微笑着说:“照规定是要没收相机的,但是看你们都很诚实,不是故意的。这样吧,里面还有胶卷没拍完,你们先去玩,把胶卷拍完,再过来由我们冲洗胶卷……”我们连连点头答应,接过相机,喜笑颜开地离开了军营,乘车到九溪十八涧游玩。我们依然纵情于山水之间,把欢乐撒在林间小溪。返回途中特意绕到营区,把相机交给那位军官,他笑容可掬地招呼我们休息一下,立即叫人冲洗胶卷,把桥上那一段剪掉了。这件事情虽然不完美,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那段经历如同一股清流,不断净化着我的心,告诫我:诚信,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桥梁。

  在攀登玉皇山时,我们又和大自然进行了一番抗争。玉皇山海拔300多米,是杭州最高的山,一条石阶路直通山顶。我们拾级而上,途中发现林中有一条隐蔽的山路蜿蜒向上,便向路人打听,得知这是一条当地村民砍柴的小路。曲径通幽的神秘深深吸引了我们,怀着好奇和探险的心思,沿着小路走进山林。刚开始的路还比较平坦,越往上走越崎岖,到了半山腰的丛林深处,突然无路可走了。往下看,树林层层叠叠,看不到来路。往上望,嶙峋的山石龇牙咧嘴,望不到山顶。怎么办,是上还是下?我们面面相觑。我脑子里倏然想起一句名言,便大声道:“鲁迅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此话一出,大伙都松弛地笑了,我们也要从没路的地方踩出路来。于是齐心协力,你拉我推,互相搀扶,互相鼓劲,尽显青春的活力和豪迈。当终于看到山顶的那一刻,我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山上的寒风舒展了紧绷的神经,冬日的阳光照亮了迷蒙的心境,林中的鸟雀衔着我们的笑声穿破云层。我们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俯瞰杭州全城,美景尽收眼底。山环绕着水,水洇染着山,苏堤、白堤像两条飘柔的绸带,把山水和城市分割开又连接着。杭州,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展现出一幅婀娜多姿的画卷。 

  毕竟是女孩子 再胆大再叛逆终归有害怕的时候。游玩中我们遇到了一件“可怕”的事。那天一路游玩了虎跑泉、岳飞庙、花港观鱼等景点,到灵隐寺景区时,已近黄昏。当时灵隐寺也有卫兵把守,不准入内,我们只能在飞来峰游览。看到山洞里那些被破坏的摩崖石刻,心里是难言的惋惜和哀叹。外面天色已暗,山洞里阴森森、暗幽幽的,我们轻轻抚摸着残缺的石刻,唯恐惊扰修行千年的石佛。正在此时,突然耳边响起一个男人的喊叫声,吓得我们汗毛竖立,不约而同地往外跑。出了洞口也不敢停留,直奔路对面的公交车站,车站上空无一人,车子还没来。惊魂未定的我们赶紧走进旁边一家饭店,还没等喘过气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男人也跟着进了饭店。这时正好公交车进站,我们立即从另一扇门出来,一上车就对售票员说:“快开车,有人跟踪我们。”驾驶员发动了车子,而中年男子还站在饭店门口张望。售票员告诉我们:“你们不用害怕,这人不知受到什么刺激,精神失常,总喜欢跟人说话。”回到旅店我们已精疲力尽,躺在被窝里聊起灵隐寺一幕,勇气又回来了:“哼,怕什么,我们五个人还对付不了他一人?”

  因为所带路费有限,我们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当时正值春节,为缓解客流,沪杭之间临时将货运车改作客运车,当时称这种列车为棚车,车票只要一元多,但路程需要四五个小时,车内没有照明,没有座位,没有车梯,更没有厕所,只有几个一尺见方的小窗。我们并不在乎,只满足于内心的向往和收获。住旅店拣最便宜的,每个床位费7角左右,五个人拼三张床位,节省了两人的住宿费。吃饭也是能省则省,有时五人合吃三碗阳春面,8分钱一碗的猪油葱花阳春面,我们已十分满足。当然,我们也有饕餮的时候,一位在杭州的亲戚请我们到楼外楼品尝杭州名菜,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东坡肉、莼菜汤等,那一刻我们忘却了矜持,大快朵颐、狼吞虎咽,美美地享受了一顿佳肴。多年后我又一次到楼外楼,点了相同的菜品,却再也品尝不出当初的那种滋味了。

  时光飞驰,岁月如梭,初次旅游距今已过了五十多年。然而每每聊起旅游,脑海里总会映现出第一次旅游的情景……它让我感受到了自由飞翔的美丽,增添了探索梦想的勇气。因为那时正年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民生·热线
   第04版:周刊·墨妙亭
初游杭州
大美新疆
采风
桥下的乐声
秋思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4初游杭州 2024-11-15 2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