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
~~~——写在沙溪中学建校110周年之际
~~~
返回太仓日报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银杏永远枝繁叶茂(上)
——写在沙溪中学建校110周年之际

  □陆卫其

  沙溪中学的校园里有一棵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它是学校发展的见证,也是学校形象的标志,更是学校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一)

  1989年8月,我调到沙中。当时,校长是王庸柏先生,书记是陈为仁先生。王校长严谨、务实、开明,陈书记儒雅、正直,有学者风范。全校上下正在积极创建,准备迎接省教委对省重点中学的验收。

  沙中师资力量雄厚,藏龙卧虎,每个学科都有几位在全县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综合素养高的老师比比皆是。校歌《沙中之歌》作词者是数学老师,作曲者是语文老师。总务处老师能写美术字宣传标语,语文组老师的油画参加了画展,数学组老师出版了古代诗词读本,体育组老师开苏绣课,物理组老师则上台拉二胡名曲《赛马》。陈为仁书记研究领域广泛,除了对鲁迅有深入的研究外,还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中国劳工》,反映中国劳工在海外的苦难经历,是一部华工血泪史。对一个青年教师来说,我很幸运能调到这样的环境中工作。

  我任教初一年级两个班语文,担任班主任和年级组长。这一届初中只有两个班,是沙中历届初中班级最少的一届。刚开学,学校领导谈话时说,在省重点中学验收标准中,教学科研占较多分值,而沙中在这方面是弱项,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教科室抓教科研课题研究。这一届学生要进行为期三年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希望我们能出成绩、出经验。我们觉得责任重大,压力更大。

  从学生管理到课堂教学,年级组每一个任课老师都承担了不同级别的教学科研课题。我参与的课题有两个:初中生素质教育研究、初中语文“听说读写”整体改革实验。

  初中生素质教育研究是苏州市立项课题,牵头人是陈为仁书记和朱荣根校长助理。政教处、教科室和初一年级组全体老师都是参与者。我作为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是这个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开题时,陈书记提了两个目标:一是通过三年实验,这一届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升;二是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虽然只有两点,但是要求非常高。日常工作中负责具体操作的是我和金荣芳两个班主任,我们经常一起商讨如何开展好这个课题。一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好。沙中在这方面有一整套规章制度,而且政教处每天给每个班级的日常行为评分。两个班级在初中年级中的评分一直是领先的。二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我们成立了家长学校,不定期召开家长会,通报学校情况,对家长提出要求,希望家长配合老师做好相关工作。同时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有企业厂长、商场经理等,这些校外辅导员大多是学生家长,他们经常组织参观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三是特色教育。这一届学生,在初一招生时面向全县范围招收篮球特长女生。沙中女子篮球经常在苏州市内参加比赛,成绩突出。

  每学期结束时,年级组对课题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听取各方意见,调整措施与方法,明确下学期方向。经过全体老师三年的努力,课题显示出了成效。首先,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得到了提高,各种各样的奖项拿了很多。其次,在1992年中考中,所有考试学科平均成绩都是全县第一名,六门考试科目总分也是全县第一名。绝大部分学生升入了本校高中部。该课题在苏州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得了三等奖。

  初中语文“听说读写”整体改革实验是县立项课题,我和县初中语文教改协作组的老师共同承担。县教研室朱双林、华梅是指导老师。课题的目标是改变初中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的现状,“听说读写”一把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协作组一般每月活动一次,每次一天,由成员轮番做东。大致内容是:上一堂公开课;上课老师宣读自己最新的教学论文;大家评课,讨论论文;学习教学理论。有计划地进行研究、集体攻关是协作组的一大特点,我们先后就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听说训练进行了专题研讨。协助组成员来自五所学校,大家一起听课、评课、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协作组还承担指导全县面上教学的任务,每个人都上全市公开课,我还先后在新毛中学、王秀中学、县中、苏州景范中学,向同行们开公开课。1990年12月,苏州市电教馆录制了我的语文教改课“听说课”。《人民教育》《江苏教育》《中国教育报》对我们的教改实验都进行过相关报道。

  1992年4月18日,江苏省重点中学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在沙溪中学召开,省教委、省教科所领导,有关方面专家学者以及全省96所重点中学的校长、教科室主任共130多人参加会议。王庸柏校长在会上介绍了沙中教学科研工作,我向大会作了初中语文“听说读写”整体改革课题汇报,与会者参观了实验成果展览,观看了实验课录像,对这一项语文教学改革给予了一致好评。1992年中考,两个班级语文平均分是104.7分(语文卷满分120分),名列全县第一。在苏州市教育科研成果评奖中,该课题获评二等奖。

  三年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年级组的老师们体会颇多,感受最深的是: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切就皆有可能。

  (二)

  1992年8月,我走上学校领导岗位,担任副校长,分管德育和学生管理。那时,离省教委来沙中进行重点中学验收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在陈为仁校长的带领下,各项迎检工作进入倒计时。我为自己能见证并参与沙中办学历史上的这一重要事件而感到幸运。

  1960年沙中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80年再次被确定为省重点。当时苏州大市有九所省重点,俗称“老九所”,沙中是太仓唯一的省重点。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省重点中学验收,是对学校办学资格的又一次认定,意义非凡。为了迎接这次验收,沙中已准备了多年。省重点中学验收有一套十分严格的标准体系,包括办学思想、师资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科研成果、办学条件、管理水平、财政经费、校园面貌等等。光台账资料就摆满了一个教室。那些年,各级领导特别重视,社会各界非常关注,全校师生更是群情激奋,铆足干劲,凝聚力之强前所未有。1992年11月,省教委验收组进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临现场,经过一周的听课、听汇报、座谈、查看台账资料,沙中的办学成绩得到了验收组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学校通过了验收。年底,沙中被省政府确定为合格省重点中学。

  1993年9月,我任教高一语文,开启了“教学大循环”。从初一教到初三且经历中考或者从高一教到高三且经历高考,称之为“教学小循环”。而从初一教到高三且经历中考、高考,则称之为“教学大循环”。我有幸遇上了这样的机会。1994~1995学年,我任教高二文科班语文兼班主任。这样,我集副校长、政教处主任、班主任、语文老师这些角色于一身。早上六点,在操场上督促学生早锻炼;晚上夜自习开始,巡查一遍校园回办公室备课,熄灯后离校,这是我平时生活的常态。1996年高考,沙中文理科都考得很好。文科班的各科成绩均分在苏州大市位居前列,本一出线率很高。54位学生全部被高校录取,光南京大学就录取了5人。

  1996年8月,我接替陈为仁先生担任沙中校长、书记。这样,我成为改革开放后沙中第5任校长,前四任是赵秉琪、陆明、王庸柏、陈为仁。如果从创始人刘师竹先生算起,我是第25任校长。是年,我35岁,是全省重点中学中年纪最小的校长。百年老校的重担沉甸甸地落在了一个年轻人的肩上,我在忐忑不安中接受了苏州市政府章新胜市长签署的任命书。

  我接任时,正值市政府要求沙中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校长室顺势而为,抓住“牛鼻子”,开启了省重点中学验收后新一轮的创建。1996年7月,市委九届二次全会通过了《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明确提出沙溪中学要建成全国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高中)。百年老校又遇到了新的机遇,继省重点中学验收成功之后学校办学又有了新的定位:2000年沙溪中学要创建成师资强、管理严、质量高的现代化国家级示范高中。围绕这个目标,校长室重点抓三件大事。

  第一,青年教师培养。学校的办学思想,必须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贯彻和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满腔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才有活力,质量才可持续。沙中青年教师比例大,为了培养一支懂理论、善思考、敢实践、精业务的青年教师队伍,教科室牵头推行“三制”:导师制,每个青年教师都有一位老教师作为指导老师;行政听课制,校领导不定期不打招呼地随堂听青年教师上课;校内视导制,对各年级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全面视导。经过“传帮带”,大部分青年教师完成了从高一到高三的教学循环,经受了高考的检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担重任、挑大梁,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1996年10月20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沙中培养青年教师的经验,标题是:“三制推开”,沙溪中学教师新秀脱颖而出。

  1997年上半年,学校启动了“沙溪中学青蓝工程”,旨在培养跨世纪的教师队伍,目标是在三到五年内,建设一支素质好、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跨世纪教师队伍。分五个研究班组:导师制帮学组、青年教师培训班、青年教师研修班、教改协作组、教科研中心组。青蓝工程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工程,是沙中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重要战略举措。从后来几年的高考成绩看,当时大力抓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及时的,精准的,也是有成效的。学校各个学科都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教师,杨炳奎、孙立新、邵羽峰、李建春等市级学科带头人相继涌现,形成了一个青年骨干教师群。1997年暑假,学校领导班子换届,吕寅、杨炳奎、王静兴等青年骨干提拔到学校中层正职岗位。实践证明,给年轻教师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磨炼自己并发挥作用,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

  第二,加快老校改造建设。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沙中在各级政府支持下,积极推进老校改造建设工程。这项工程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学校绝大部分校舍都是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教学设备陈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进入90年代,学校加大了投入力度。1992年建筑面积 1500 平方米的办公大楼落成,1993至1996 年建造了两幢公寓式学生宿舍楼,面积2700平方米,学校寄宿生容量增加到900多人,为学校扩大高中招生规模,进而转轨为高级中学打下了硬件基础。

  我接任校长后,继续全力推进老校改造。因为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如果硬件达不到标准,连申报的资格都没有。前几年,政府每年安排一个基建项目,校长们觉得速度太慢,于是向市政府分管领导和教育局提出多个项目同时上,如果财政资金不足,学校先想办法向银行贷款。这个设想得到了领导的赞成。那时,学校向银行贷款,沙中是第一家,中国银行确定了150万授信额度,首批投放了50万。1997年新建综合大楼 2990平方米,学生餐厅 1355平方米,学生浴室300平方米,改造两幢教学楼、一幢艺术楼和教工餐厅3600多平方米。与此同时,学校又启动了校园绿化工程,整治校园环境。添置了各类现代化教学设备,先后建成了两个微机教室,两个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建起了全校的闭路电视系统,全校24个教室的“三机一幕”全部到位。这些硬件设施 ,仅1997年就投资了650万元。另外,抓紧规划立项学校体育馆,该项目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老校改造建设工程,前后历时十二年,总投资超过1200万元,百年老校又焕发了青春。

  回首过往,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当年的老校改造,还是有不少遗憾,最不应该的是拆掉了两幢二层小木楼。由于校园面积有限,在改造布局时,没有考虑保留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两幢木楼。这里曾经是教室,后来是教师办公楼。历届校友回母校时,最怀念的就是银杏树和这两幢木楼,当年他们就是在木楼里上课的。如果把它保留,做一点修缮,既给校友们留下回忆的空间,也是沙中历史的象征,校园文化的一景。许多年过去了,每每提及,我都懊恼不已,成了永远的遗憾。

  第三,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作为重点中学,特别是像沙中这样地处农村的省重点,家长和社会各界更关注的是高考成绩、每年有多少学生考上名牌大学。多年来,沙中社会声誉良好,就是因为每年高考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抓教学质量管理上,沙中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尤其是高三。首先,把育人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要促平衡,抓好后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始终强调高三毕业班没有特殊性,日常管理不破例,跟高一高二年级作息时间一样,早上参加早锻炼、早自习,晚自习不延时,就寝正常熄灯。为此,高三的班主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绝大部分班主任从早锻炼到夜自修结束,一直陪伴着学生。其次,强调打团体战。高三年级组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同学科之间的协调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协调,做到五个统一: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练习、统一考试。老师们顾全大局,不抢课时,不过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极大发挥。高三高考复习的思路可归纳为四句话:夯实基础保基分,各科并重抓总分,开发潜能夺高分,面向全体争满分。

  1997 年高考,沙中又一次取得了极其优异的成绩。往年高考,全省 96 所重点中学,沙中的名次在30名左右,而1997届高考总分名列江苏省重点中学第7名。吴健是太仓市理科状元,周文清是太仓市外语类状元。理科苏州大市第二名、第三名的学生,外语苏州大市第二名的学生都在沙中。吴健、刘云清获本年度李政道奖学金。全年级高考录取率继续保持 100%。这是沙中高考的又一个巅峰,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沙中部分学科曾经获得过全省高考冠军,在省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那么1997年,沙溪中学又一次被全省瞩目。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能获得成长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沙中是这样做的,并且做得很好。(待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民生·热线
   第04版:周刊·墨妙亭
大美娄城赋
百年银杏永远枝繁叶茂(上)
江西漫记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4百年银杏永远枝繁叶茂(上) 2024-10-11 2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