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立
城厢镇新农村与嘉定外冈镇葛隆村交界,两地历来地相接、人相亲。近年来,新农村不断放大“毗邻党建”“党建+产业”优势,深化与葛隆村以及嘉定龙头农业企业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推进了友邻农场、一园一河和产业联动等一批惠民强村项目,推动环境提升、产业兴旺。
■“换地代管”提升农作效率
陆华泾和汤家浜是新农村最南面的两个自然村,在两个自然村的周边,新农村和葛隆村的耕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横交错,耕作多有不便。
“从这里开始,往前到蓝色垃圾收集房的田埂,往西到那处公共厕所的田埂,现在都由我们村耕种。”正在进行田间管理的葛隆村村民徐师傅告诉记者,原先这片田地的中间一大块属于新农村,而更远处铁路下方和边上的一块属于葛隆村,现在这两块地互换了耕种权,无论是机插秧还是田间管理都方便多了。
新农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两村耕地交错,会产生两个不利影响,一是不方便机械化作业,二是两地因惠农政策要求不同,农作时间、品种、方式有所不同,影响了农田风貌。通过“毗邻党建”,两村成立农业共促协商会,建立“换地代管”的友邻农场,在保留土地归属权并严格遵守双方惠农政策要求的前提下,互相交换了40余亩农田的管理权,既提升了作业效率,又美化了田间风貌。
■一园一河从“洼地”变亮点
与友邻农场相邻的是一个被两村人称为“交界公园”的公园,公园里种着各种树木,铺设了四面通达的游道。和城市公园相比,这里少了精致的景观,但多了一份乡村的野趣。
徐师傅说,这里属于葛隆村,面积约70亩,原先是海绵厂,海绵厂搬走后,成了无人问津的闲置地,垃圾乱扔,杂草丛生。现在,两村共建了这个交界公园,环境变好了,附近的村民、工人也有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生态环境同样极大提升的还有长泾河沿岸。长泾河是一条跨省河道,最东属葛隆村,中间一小段属科教新城新丰社区,再往西则属新农村,不长的河道三个村(社区)管,结果形成了“自扫门前雪”的局面,河道被偷倒的垃圾和疯长的水草淤塞,两岸杂草丛生。为了整治好河道,三个村(社区)成立了联动专班,确定了河道和沿河环境整治方案:先由新农村劳务合作社对河道及河岸的垃圾、杂物、水草等进行打捞、清理,并安排保洁常态化管理;接着,各村(社区)对所属河段进行清淤,实施护岸建设工程、沿河绿化工程等;最后,通过设立岗亭等方式,对河道、河岸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监管。
一园一河项目依托党建引领实施,围绕生态建设和民生提升推进,把嘉太交界处两个曾经的环境“洼地”变成了亮点。
■产业联动成就特色种业
嘉太协同,还给新农村带来了极具特色和前景的种业产业。
新农村围绕“党建+产业”模式激发发展新动能,成功引进嘉定区“两新”组织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面积200亩的惠和种业(太仓)生产研发创新基地。
这个项目包括大棚生产基地、露天生产基地以及配套建设的种子加工和储存物流中心等,依托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的科技优势,通过引进先进的种子精选、加工、包装和处理设施设备,提高种子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效率,减少种子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等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种源支持。目前,基地生产的种子包括蚕豆、各类菜籽等,不仅促进种源安全,满足市场需求,还带动村民近百人就业,推进强村富民。
下一步,新农村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快布局农业科研中心、研发中心、数字设施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打造特色精品园艺全产业链示范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