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瑜
来到这样殿堂级的地方,我说自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点没有夸张的意思。
一个土生土长的太仓农家女,生于美育教学极度缺乏的七十年代,读了不多的书,随后工作、安家都在太仓,平时不太热衷于旅游打卡,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又似乎都不沾边。我对美学最多的接触,无非是手机、电台里的经典歌曲、文学作品里的只言片语和生活杂志上的绘画及摄影作品。
我想,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美的追求是方方面面、终生不止的。网络兴盛的年代,你也许可以足不出户周游世界,但对近在咫尺的美学殿堂,内心真正向往美好的人都不会熟视无睹,毕竟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借助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
于是,我来了,太仓美术馆。
第一次来这里,缘于当时把车停在了对面的地下停车场。下午四点办完事, 时间充裕,就打算进去看一下。
我在门口瞥了一眼“参观须知”,得知四点半闭馆,于是手拿矿泉水瓶急匆匆往里赶,被工作人员善意地告知:水不能往里带,服务台可以寄存。
罢了罢了,那就等下次吧。于是就在一楼随意参观。
踏入庭院,第一眼就被一片开阔的镜面水池吸引了目光。平静的水面上,拱窗竹影、房檐游人,如梦如幻,倒映水中。极简的建筑,配上零星绿意点缀,古朴中透着现代简约气息。
大道至简的设计风格,一下子震撼了我。我想,我与太仓美术馆的第一次相遇,不是她对我有阻隔,而是冥冥之中,她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我:这么美好的地方,值得你专程来一趟。
于是,我腾出了一个周六的上午,专程前往。
美术馆的三个楼层正好都有活动。
一楼正在举行“一幅画的诞生:点画——北京画院画家作品展”。走进形与色的世界,每一幅画都是大师们内心的写照。其中有对少数民族生活的描摹,对家人手足的怀念,对身边草木的体察。附上批评家对每幅画的点评,以及画家本人阐述,让一个普通人也能读懂画语。
我想,美,应该是人类共通的体验。我在展厅门口郭宝君大师的画作前驻足良久。三幅描述藏族同胞生活瞬间的画,深沉的底色,简洁的画面,内容高度概括却生动感人。站在画前,神秘的宗教信仰与独特的文化传统扑面而来,震颤人心。
二楼是“春天里——苏州写意花鸟画五人展”。太仓的朱强老师有一幅《紫气东来》,我印象颇深。家中庭院外今年正好新种了一株紫藤,叶未长,花已开。站在画前,我于是幻想:这朵朵紫色花坠,该不是家中那株紫藤未来的喜人模样吧……苏州知名主持人阿丁的画,极简又雅致,他用苏州文人特有的生活感悟和观察角度,勾勒出一派自然之美,充满生活情趣。室外,市民公园里春意盎然,而我正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赴一场“春天里的约会”。
信步来到三楼,“又见娄水——黄惇书法篆刻作品捐赠展”正在举行。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我对这样一位治学严谨、德艺双馨的大师是一无所知的。在黄老的作品前,我看到了一位老艺术家走上艺术之路的一点一滴与无尽探索。站在他展示家中年夜饭菜谱的书法作品前,看上面写“笋干红烧肉、太仓爊鸭”,我哑然失笑。我想,一个懂得生活的人,才真正懂得艺术。这次,黄老将展出的作品无偿捐赠给太仓美术馆,是太仓人的福音。书法篆刻艺术的玄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也许遥不可及,但这份桑梓情怀、无言大爱,犹如江南大地上的娄水一般绵长。
走出太仓美术馆,我涌入上海路的车水马龙。艺术欣赏也许只是片刻的体悟,真正的艺术,是热爱生活。当我们把艺术带进生活,才真正是对艺术沉浸式体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