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彤
孩子沉迷、着迷,时时刻刻想着玩手机,恨不得日夜与手机为伴,成了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很多家长反映,常常会因为手机问题和孩子产生矛盾。有的孩子会闹情绪,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那么面对这些现象,家长该怎么做呢?
首先,学会觉察。一个人的行为只是“自我”浮于水面的一小部分,而潜于水下更大的部分,如感受、观点、期待等都是不能轻易被察觉的。就手机冲突问题而言,需要觉察到双方的情绪。表面上看,家长的情绪是生气,而背后真正传递的也许是对孩子不能自主学习、担心孩子落后的焦虑。对孩子来说,表面上看是叛逆情绪,而背后真正的情绪可能是想好好学习却无法专心投入的焦虑,也或许是渴望被理解但不知如何表达的烦躁。
第二,学会看见。看见这些隐藏在手机问题背后的原因及心理需求究竟是什么?有研究表明,孩子对手机的依赖主要是满足放松、娱乐、沟通、归属、情感的需求。如果孩子喜欢上网聊天、刷抖音、发朋友圈等等,那么需要家长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与陪伴。再如孩子喜欢拿手机听音乐、看网剧,可能是想满足放松、娱乐的需求。这时,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娱乐方式。还有,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可能是要满足虚假的成就感。那么家长则要在生活中多肯定孩子的正向行为,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第三,懂得共情。在沟通过程中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交流、互动,以真诚、接纳的态度表达对孩子的感受,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情感被认同、需要被肯定,从而愿意和家长打开心扉聊一聊。
最后,共同约定。当家长和孩子可以共情沟通了,才能平等地坐下来探讨具体、明确、可行、可测量的与手机和谐共处的约定。比如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可以玩,可以玩多久,弹性时间是什么,遵守和破坏约定的奖励与惩罚又是什么。当家长与孩子进行真诚沟通后做出了约定,那么双方应共同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