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海荣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市工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抓调度、多措并举推项目、精准有力纾企困,全力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
工业经济稳运行
上半年,全市1257家规模企业实现产值1545.3亿元,同比增长5.6%,位列苏州各板块第一;完成工业投资108.2亿元,同比增长19.3%。出台高端装备产业、汽车电子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等创新集群2025行动计划。兑现工业经济贡献、稳岗惠企等奖励政策资金,有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智改数转添动力
聚焦“八大行动”,制定“三十条工作要点”,分类实施推进839个项目,开展5G+工业互联网研讨、数币场景应用推广等各类专题活动,覆盖企业超700家。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3个,入选量全省第一。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121家,通过率位居苏州大市第一。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获评苏州市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转型升级提效能
出台《太仓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新增国家小巨人企业12家。加速企业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依科赛入选年度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完成省级新技术新产品鉴定30个。开展2022年度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有序推动各区镇完成用地实测工作。
服务企业促发展
着眼企业需求侧、做优服务供给侧,开展85个主题28次窗口轮值服务,举办“益企直达快车”活动37场。开展“益企强链 供需赋能”走进链主企业系列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供需间对接交流,在企业间搭好“桥梁”。大兴调研之风,深入百家企业实地走访调研,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百余个。
做优经济有“打法”
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加速行。下半年,市工信局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苏州市委、太仓市委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加速推进数实融合,全力打造“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综合优势突出”的产业创新集群,奋力按下全年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键”。
紧盯重点指标。坚持年度目标不动摇,密切关注GDP指标动向,做到实时分析研判、适时动态调整目标。加强对新入库企业、200强企业的跟踪关注,从产销、订单、用电等多维度进行分析,全面掌握企业最新动态。持续提升工作“颗粒度”“精准度”。狠抓项目建设。依托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灵活运用重点项目、规上企业产值、高能耗等模块,把握企业、项目引培关键点,推动各环节顺畅运行。紧盯135个三级重点项目建设全过程,摸清项目计划进展、要素指标需求,做到项目应入尽入、应统尽统。强化产业发展。贯彻落实“八个一”工作要求,召开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推进会。制定《太仓市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以园聚链、以链集群,推进全市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高标准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展示中心建设,加速探索低空经济发展路径,进一步提升产业标识度。加快推动昆太汽车产业联盟成立,围绕两地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供应链,打通区域经济“内循环”。
转型升级有“办法”
聚焦标杆创建。加快建设赛迪科创中心,提升招精引新力度,努力打造全国县域新型工业化标杆。建立智改数转攻坚清单,组织1300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能力评估,年内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项目3~5个,新建苏州市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30家,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150家。承办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大会,开展朝露弥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推广。聚焦优企培育。构建专精特新企业全程跟踪服务体系,争创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持续推动创新载体建设,新增苏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家、工业设计中心10家。聚焦绿色发展。开展中欧(太仓)绿色数字创新产业园碳中和试点,创建创新合作区,完成合作区规划编制。制定“工业上楼”年度实施计划,打造“垂直”产业园,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助力储能项目发展,推进工业低碳可持续发展。
优企服务有“章法”
深化益企服务。依托企业服务中心,创新思维、整合资源,携手全市各部门打造企业服务联盟。围绕企业需求侧,开展申报辅导、市场开拓、产业链对接等各类惠企活动,构建“三级联动、多元参与”服务网络,打通贴心服务“最后一米”,进一步打响“太e企”企业服务品牌。完善政策体系。开展2022年度高质量发展、智改数转、产业发展专项等各级各类政策申报工作,制定新一轮惠企政策,加大针对赋能中心等先进平台的建设支持力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为全年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筑牢安全防线。持续开展重点企业走访、节前企业安全生产大走访等活动,解决企业诉求,挖掘发展潜力。推进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提升化工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督促企业严守安全生产底线,压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