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倩
八月盛夏,骄阳似火。港城大地上创新创业的热潮激荡奔流、层叠而上。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7月又亲临江苏考察,再次发表重要讲话,系列重要讲话为港区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港区实际深度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省委、苏州市委、太仓市委全会精神,锚定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第一战略,为全力打造以港强市枢纽城发挥主战场作用,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太仓新实践中走在前、做示范。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港区作为打造以港强市枢纽城的主战场,自当加压奋进,锚定第一战略,抢抓战略机遇,对准“路线图”,画好“施工图”,精心绘就港产城深度融合“实景图”,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拼出“港区速度”、全力突破跨越!
——市委常委、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戚振宇
成 绩 单
上半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5亿元,同比增长54.0%,其中税收收入17.56亿元,同比增长40.4%。
完成规模工业产值501.12亿元。
完成建安工程投资 20.27 亿元,同比增长48.6%,总量与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持续保持两位数同比增速。
完成产业项目投资26.26 亿元,同比增长 39.3%,增速居全市前列。
新增市场主体1300家,其中法人企业517家。
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分别实现销售额 188.85亿元、18.40亿元,增速分别为 11.3%、38.4%,均位于全市前列。
今年以来,港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做好“以港强市、以市兴港”文章,为拼出“太仓速度”贡献“港区力量”。
项目引建成效显著
签约落户巨仁光伏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峰范新能源汽车、国医通透析设备、利维鑫心脑血管神经系统植介入医疗器械、迈酷德冷冻科技等36个项目,累计总投资156.3亿元,完成注册外资1.56亿美元。太仓市政府与中国化学工程重型机械化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将落户港区的中化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打造成为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央企骨干企业。推进30个2023年太仓市级及以上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博马科技、恒度生物、范斯特、震坤行等20个新建项目开工率100%,加快华能太仓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斯凯奇二期、夸特纳斯、伟思磊车用新材料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德国宝华压缩机、玖龙智能装备产业园二期等项目竣工投产。
创新转型高效推进
落地蓝芯航空发动机、易力特智能锂电装备等科技人才企业91家。依科赛获评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324套人才公寓正式投用。制定出台《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浮桥镇)厂房出租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上半年累计审核通过租赁厂房项目63个。加快低效工业土地盘活,成功收购和夏化学地块。华一新能源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正式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审查批复。港区化工园区入选苏州首批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中集荣获2022年苏州市质量管理优秀奖、太仓市市长质量奖。
现代物贸加速集聚
充分发挥太仓港通江达海、链接全球的优势,大力推进现代物贸产业发展,着力把“物流通道”变为“经济廊道”,打造长三角具有影响力的千亿级临江现代物贸基地。太仓物流园获评省级重点物流基地、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位列2022年度省级示范物流园区10强首位。
港城品质不断提升
《港区(浮桥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太仓市浮桥镇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推进港区(浮桥镇)开发边界内详规全覆盖编制。太仓·书香酒店项目成功签约。郑和纪念馆改造完成,龙江路快速化、全球特色商品展销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港区幼儿园交付投用。方家桥、三家市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国省考及25个高质量考核断面水质基本稳定达标,“一企一管”5号站房正式投用。
党建效能持续增强
建强太仓港区域化党建联盟,发布“思想领航力”“堡垒护航力”“引擎续航力”三大行动计划。开展太仓港区“党建链”赋能“产业链”服务行动,打造“党建+产业”发展共同体。扎实推进“践行‘四敢’要求,实施港产城一体化‘奋楫争先’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开展港区机关干部“三比三争”主题实践活动,全力提升港区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刚刚结束的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部署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细化了“走在前、做示范”的任务书、施工图。港区将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领好“任务书”,细化“施工图”,奋力谱写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全力强链补链延链
增强临港产业实力
推动30个太仓市级及以上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瞄准“再创双两千亿”目标,推进先进制造与现代物贸协同发展,提升先进制造业规模质效,建强现代物贸产业创新集群。强化现代物贸、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健康医药四大主导产业延链,加快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航空航天两大先导产业建链,突出现代物贸特色产业聚链。推进港区化工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和无废园区。持续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加快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步伐。提速推进港航中心建设,积极吸引港航服务业项目入驻。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影响力。加快全球特色商品展销中心建设。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加快机械设备、大型轮胎等转口贸易试单。不断拓展综保区整车出口业务,加快培育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集货中心。探索“保税进口+零售加工”新世界工厂创新模式。
在项目招引上继续发力,充分利用港口岸线、化工园区等独特优势资源,紧盯相关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在用能、用容量、用资源、用土地、用岸线等方面,配合项目获取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为重大项目落户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壮大物贸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聚焦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充分发挥太仓港资源优势,推动现代物贸产业与太仓港联动发展,建设高能级枢纽网络,打造区域性贸易中心,专班化推进全球特色商品展销中心和现代港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持续壮大物贸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能级航运服务业,着力引育航运龙头企业及区域总部,积极发展船舶信贷、融资租赁等特色航运金融业务,打响“建总仓、到太仓”品牌,力争三年内现代物贸产业突破2000亿元。
全力推进大港口、大物流、大物贸联动发展,聚力提升进口能力,与太仓港口管委会协同推进进口海鲜、东南亚水果、国际木材“三个百亿级”集散交易中心建设,全球特色商品展销中心试运营场所投入试运行,聚力打造苏州“买全球、卖全球”的最佳展示窗口。进一步深化区港联动,挖掘港口货物保税需求,加快培育消费品进出口集货中心,将“港口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
激活区域创新动能
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优化高品质创新生态,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科创载体攻坚年行动,积极推进生物港等申报国家级载体。实施单年人才项目超百工程,确保全年落户科技人才项目不少于180个。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建立“新物种”企业培育库,持续做大高企培育库,积极构筑“人才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瞪羚-独角兽-上市”全链条培育体系。加快推进港区高层次人才社区建设。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寻求更多突破;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引领,加速产业布局,探索更加有效的措施手段;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科创激励政策,为招商引资、人才引育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保障,调动企业创新主体积极性,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为推动港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科技人才支撑,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港城中贡献更多科技人才力量。
推进社会治理提升
打造幸福宜居港城
更大力度“聚人气、优业态、增活力”,着力提升港城品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推进《港区(浮桥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完善港城中心区详细规划方案,深化月亮湾街区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以高质量规划助力打造高品质空间。完善商务楼宇、高端酒店等城市配套,提速推进书香酒店、郑和公园提档升级等项目,加快补齐生活性服务业短板。加快集中供暖、港区医院、浏家港生活污水处理厂等民生项目建设,投用港城第二小学。推进方桥村红光村落、三市村建元村落申报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地表水污染防治、“散乱污”企业治理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安全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隐患。
不断强化精神文明引领,丰富港城文化内涵,传承和发扬好长江文化、郑和文化。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推进长江文化对外交流公园建设,推动郑和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长江游、港口游,加快相关项目建设,打造长江口“网红”文旅地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