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济麟
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定居生活后,便开始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用竹子编织而成的竹器,应用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常见如竹席、竹帘、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竹匾、竹凳、竹椅、竹桌,还有如晒粮食的晒垫,淘米的竹箩、簸箕,挑河泥用的筲箕,装垃圾用的畚箕,捉鱼用的鱼篓,刷锅用的竹刷等。还有成人、小孩的玩具,龙狮、花灯,也是用竹篾扎成内骨,在外糊上丝绸或彩纸而成。竹器实在太普遍了,可以说是过去生活中的必需品,没有一个家庭能少得了它。当然,在竹编技艺长期的发展中,还出现了精美的竹编工艺品,用来收藏和欣赏。
太仓地处江南水乡,农村很多人家房前屋后都栽有竹子,许多农家都会用竹子编织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但是作为一门手艺,还是需要专门的匠人。而王耀良,就是太仓竹编技艺的一个代表人物。
王耀良生于1951年,从小喜欢做手工活,会编一些竹笼之类的东西去市场卖钱。他十四岁开始正式拜师学艺,师傅是归庄人金炳师。金炳师的手艺是跟归庄叶家学的,叶家世代做篾匠,在乡里很有名气。王耀良跟师傅学了三年多,十八岁出师,到原归庄庄西付业大队做竹器,从此便跟竹子竹器打了差不多五十年的交道,一直至今。王耀良做竹器重视质量和信誉,做出来的产品外观精细,摸上去光滑细腻。他对此颇为自信,将自己做的篾席命名为“双喜牌”篾席,颇有品牌意识。他现在在沙溪老街上开了一家竹器店,名叫“居有竹”——取自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中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很有雅趣。
竹器的编织大致要经过以下工序:首先是选材和准备工具。一般选用合适的毛竹和青竹等江南产的优质竹子。工具主要有竹刀、刮刀、滚刀、混刀、锯子、圆凿、尺条和引针等。其次是备料,包括断料、卷节、开坯、剖篾等工序。一根竹子,将两头的结巴锯掉后,首先要用刀将竹节卷掉,然后开始破竹(开坯)。破竹时,将刀口对准竹子圆心,将刀前面的勾头向下一拉,竹子被剖开,当竹子有了两个切口后,把刀卡进切口里,刀垂直于地面,不要左右摇晃,一直往下拉,直到将竹子一剖为二。剖得好的竹子,对半宽度大小是一样的。然后,根据要做的竹编产品尺寸,开始剖竹条,这叫改篾。剖好的竹条,还要将竹条上的结巴刮掉,这叫刮篾。材料备好后,就可以进行编织了。编织分为起底、编织和锁口三道工序。起底用较宽的竹条固定器物的底子,然后进行编织。最基本的编织是经纬编织法,即一根或数根竹篾在上,一根或数根竹篾在下,不断交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其他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搭配其他色彩的制品时,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对比强烈、色彩明快的花纹。
竹编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从选材到编织,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所有的功夫都体现在手上。竹编不仅需要一双灵巧的手,同时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成为一个优秀的匠人,既需要爱好,也需要天赋,而比这两样更重要的,是耐心和坚持。任何一门技术,都需要多年的磨炼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而现在流水线生产的塑料制品和不锈钢制品既便利又便宜,竹器渐渐被挤出了市场。王耀良曾经带过四个徒弟,但是跟随他坚持做竹匠的,一个也没有。王耀良无法改变生活的现实,但是仍默默地坚守在沙溪老街上,他苦心经营的店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