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3年07月07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参与修纂《永乐大典》的 三位太仓人

  

  

  

  

  □凌微年

  

  日前,看到苏州电视台的报道:“册府千华——《永乐大典》与苏州文献展”在苏州图书馆开幕,主持人解说时特别强调苏州人为《永乐大典》做了很大贡献,还给了姚广孝、陈济、张洪等几个苏州籍大功臣的特写镜头。

  《永乐大典》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被称为“万书之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全书以人工楷书抄录,装帧精美,开本特大,长约50cm,宽约30cm,其体例颇为特别,“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七八千余种典籍,“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 “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如此旷世巨册,举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包罗万象,参与编纂者人数众多、各有所长,大约3000人,当时有人就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编撰的盛况。据史学家考证,目前已知有名有姓的有200多人。而在为数不多的核心人物中居然有2位是太仓人,即都总裁陈济和副总裁张洪。

  在编纂《永乐大典》的领导团队中最高负责人是监修、副监修,各3人,监修以下设有都总裁(1人)、总裁(5人)、副总裁(20人)。在整个领导团队中,唯有都总裁这个职务由陈济一人独当大任,这是相当引人注目的。据明朝大学者沈德符的说法,都总裁之名“元朝时有之,在本朝未之见,斯亦异矣。”笔者以为,都总裁实际上类似于今天的执行总裁,是实际负责人,所以陈济称得上是《永乐大典》的真正主编。40岁的陈济人当壮年,精力旺盛,既参与顶层设计,是编纂体例的制定者之一,又坚守在编纂工作的第一线,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工作,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永乐大典》的监修姚广孝评价陈济是“群书博记羡儒魁,胸次森森武库开”的允文允武人才;另一位修纂总裁梁潜评价陈济是“与太子少师姚公监修成书者,君之勤劳为多。”2022年,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以《永乐大典》开场,其主人公就是“布衣都总裁”陈济(著名演员段奕宏饰演),通过他立志、悟道、修书的人生历程,带领大家识读《永乐大典》。著名文化学者蒙曼对节目组何以选择陈济作为《永乐大典》编纂团队的代表性人物作了解读:“我们可以通过陈济的视角,最真切地感受到《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之难、用心之深。他说过,‘文章贵如布帛菽粟,但求有益于世尔’,这也代表了这些修书人对《永乐大典》的期许。”

  陈济在《明史》中有传,大意是:陈济,字伯载,自幼博学强记,读书过目能诵。其父曾命他去钱塘(今杭州)经商办货,他竟用半数货款买书。经过多年的口诵手钞,经史百家无不贯通。明成祖诏修《永乐大典》,陈济经大臣推荐,竟然以布衣身份召为都总裁,与少师姚广孝等数人,发凡起例,区分钩考,秩然有法。执笔者有什么疑问,总是问陈济,他总是能够顺口辨析,从无迟疑。《永乐大典》编成后,陈济被授予右赞善(皇子的伴读官),得到皇太子的礼遇,五位皇孙都跟他学经书。陈济居职15年而卒,享年62岁。

  据《双凤里志》记载,陈济父亲陈贞,洪武中,以事戍五开卒,以子陈洽赠兵部尚书。陈济有弟陈洽,列《双凤里志·人物志·忠孝》,官至兵部尚书,最后战死疆场。明永乐十三年,官府在太仓双凤迎仙桥南为陈洽建尚书坊;明宣德四年,又在双凤影仙潭为陈洽建宗祠;《明史》有《陈洽传》。另,陈济从兄陈浚列《双凤里志·人物志·宦绩》。陈济虽为双凤人,但《明史》谓其为武进人,乃因陈济曾入籍武进。而苏州电视台的报道则称陈济为常熟人,这是因为太仓在明弘治十年才从昆山、常熟、嘉定三地析出,正式独立建州,而永乐年间,双凤尚属常熟。

  参与纂修《永乐大典》的另一位太仓人是张洪,字宗海,号止庵,他是姚广孝的朋友,也是《永乐大典》的副总裁。观其一生,走南闯北,出入翰林,奉节番邦,不辱使命,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

  张洪曾自述“余父沙溪人”,本姓侯,呱呱坠地五日,母亲就去世了,而父亲又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竟游宴不回,幸被邻居张炯收养为子,视如己出。张洪从小聪明伶俐,11岁补诸生,考取了秀才。15岁,张洪外出学习经商,生意做得蛮好。据清乾隆年间的《江南通志》载:20岁时,“尝以邻家事连坐,戍云南。”却被黔宁王沐英(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养子)“一见器重,用其策平木邦之乱。”而明朝王鏊的《姑苏志》则称:“洪武间,以事被逮谪戍云南,后以明经被荐授靖江王府(朱元璋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在桂林)教授。永乐元年,擢行人(充册封藩国使者的八品小官)。”先后奉使日本、朝鲜,均不接受馈金,表现出高风亮节。明朝初年,缅甸各王邦、部落处于分裂状态,大多臣服明朝。缅王那罗塔由明成祖任命为缅甸宣慰使,但他却杀另一个缅甸部落首领,吞并其地。明成祖命张洪带着诏书,责令那罗塔归还所侵地。那罗塔不服,并欲毒害张洪。张洪临危不惧,有礼有节,经过六次劝说,那罗塔“服其诚信,乃已。”回京以后,张洪“入翰林院,修《永乐大典》,充副总裁。”最后,在翰林院修撰任上致仕,回到太仓,卒年84岁。明朝宰相杨士奇与张洪交情深厚,有《送张宗海修撰致仕》诗:“京国交情三十载,别离忧绪百千端。故人有道相违远,多病无能自效难。已看文章留玉署,也知江海忆金銮。扶摇九万公先奋,会待云霄接羽翰。”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对张洪十分推崇,有《张止庵先生待漏图》诗,内云:“少年荷戈壮持节,书生遭遇信奇绝。”

  参与纂修《永乐大典》的大多数人籍籍无名,被湮没于历史之中。好在弘治《太仓州志》留下了一段简短的文字,说明除了陈济、张洪之外,太仓还有参与纂修《永乐大典》的第三人:“清奇者,太仓周氏子,少不茹荤,年十六,海宁楼雪溪乞为徒,后谒长干一雨翁,得禅教三昧而归,南洲洽公见而称之,曰:‘吾教有托矣。’六年,与修《永乐大典》,寻住持镇江胜果寺。十七年,复征至京师,居海印寺,校雠三藏,未完而逝。”

  另外,曾任清朝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的太仓人陆宝忠曾与同僚好友、苏州状元陆润庠等人一起清查点检内廷各处书籍,其中就包括《永乐大典》。后来,陆润庠回苏州时,将自己保存的64册《永乐大典》运到家中。民国初,陆润庠将其交还,由京师图书馆收藏。此为后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民生·热线
   第04版:周刊·墨妙亭
参与修纂《永乐大典》的 三位太仓人
万物有灵(组诗)
如入云端
茄子
探寻“太仓老手艺”:竹编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4参与修纂《永乐大典》的 三位太仓人 2023-07-07 2 2023年07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