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副刊·银龄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3年07月05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在方桥读高小

  

  

  

  □潘志冲

  

  有首歌叫《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特别喜欢。我的家乡在太仓市浮桥镇方桥村,古称方家桥。相传,明末清初时,茜泾河北桥堍一座“磨坊桥”旁边,有不少商人建房开店,形成了“干”字形的街面,后来此地商业日渐兴盛,便改名“方家桥”。我是喝着方家桥的水长大的,所以对这里特别难忘,更别说我还在这儿读完了令我记忆犹新的两年高小。

  方桥小学坐落在方家桥西北侧的药家庙内,前侧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庙前河,学校前场有一棵千年古银杏树,树干之粗两个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住。学校里校舍呈口字型分布,前三间分别是五年级教室、教师办公室、幼儿班;左厢房是六年级教室;右厢房是一二年级复式班;正屋三间分别是教师宿舍、三四年级复式班和厨房。屋后还有一块供体育课上整队练操用的场地。

  两年高小,我遇到了和蔼可亲、诲人不倦的良师,结识了同窗苦读、驰骋球场的益友……

  我在龚家宅小学读完初小后,升入方桥小学读高小。当时,我们班的学生除了许多和我一样来自其他小学的,也有本校直升上来的,总共五十多人,人数格外多。我们的班主任杨佩灵老师身材瘦小,但目光有神,对于我们来说,她更像一位慈母,还记得她最常说的一句话:“你们是新中国的少年,要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爱护,上课时要坐正,两手平放在课桌上,专心听讲……”杨老师的亲切教诲令班上的几个“皮大王”也不敢造次,只能安安静静地坐着听课,也因此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尤为突出,甚至培养出了多个优秀的语文老师。

  课余,学生之间打闹时常发生,只要一有情况,教导主任翁瑜老师总会第一时间出现。翁老师善于调解学生间的矛盾,他对在校所有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性格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尤其能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调解起矛盾来往往“水到渠成”,被教育的学生也打心底里佩服。据说,小学毕业后,很多学生只要提起翁老师,敬畏之心便油然而生,可见翁老师是多么了不起。 

  后来,我升上六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换成一位高个子的男老师——黄建华老师。黄老师上课的风格新颖、言词风趣,课堂上总会传出阵阵笑声,气氛十分活跃,启发式教育被他运用得炉火纯青。黄老师每提一个问题,总要求学生踊跃举手发言。我个子矮,坐在最前面,所以被点到名发言的次数特别多。每次发言完毕,黄老师总是表扬我有独立思考能力,并鼓励我继续努力……现在回想起来,如今我能提笔写文章也要归功于黄老师在那个时期帮我打下的基础。

  当然,体育老师顾小秋也令我相当佩服,且不说前滚翻、三角倒立教得我们人人皆会,他带领的篮球队更是好样的。中锋曹国威引球灵活,三步上篮堪称一绝;后卫陆俊良不仅防守有法,而且控球和传球能力超群;外号“坦克车”的陆英杰勇猛无比,在篮下左右穿插,适时投篮,十投九中……在后来的浮桥地区篮球赛场上,曹国威、陆俊良都是队里的主力、篮球场上的佼佼者。

  1955年7月,我从方桥小学毕业,被乃德中学(现浮桥中学)录取。升入初中后,因为语文、数学的基础知识在方桥小学学得比较扎实,在第一学期期末,我被评为三好学生,并登上了学校大礼堂的领奖台。方桥小学,我的母校,是我人生起步的第一层阶梯。

  转眼间,66年过去了,如今我再次寻访方桥小学旧址,那里早已旧貌换新颜。一幢幢民居修葺一新,粉墙黛瓦、屋舍俨然。昔日的校园边新修建了小游园,清新雅致。当年的老同学也都退休了,大家相聚时说起儿时的学习时光,仿佛回到了从前那个青春年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周刊·平安法治
   第04版:副刊·银龄
淴冷浴
我在方桥读高小
耄耋老人学书法
中考往事话算盘
夕阳书画
太仓日报副刊·银龄04我在方桥读高小 2023-07-05 2 2023年07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