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明
●缙云仙都
相传,唐天宝年间有许多缤纷彩云回旋于此山,山谷中乐声震天,山林增辉。刺史苗奉倩上报玄宗,玄宗听后惊叹地说:“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乘兴御书“仙都”二字。仙都景色美在天然,奇峰异石,千姿百态,有桂林山水之秀又有雁荡奇峰怪石之神韵。
鼎湖峰矗立在练溪东岸,巍然拔地而起,高达170余米,状如春笋,有“天下第一石”之美誉。鼎湖峰前山水相映生辉,峰前水面上石板桥悠然卧立。我们走在石板桥上,人、桥、水、峰,悄然成画,宛如仙境。南宋诗人王十朋《游仙都》云:“皇都归客过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鼎湖峰旁有黄帝祠宇。导游说,这是1998年新建的。相传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炼丹。东晋时期,仙都就建有“缙云堂”,唐代敕改为“黄帝祠宇”,毁于清末。黄帝祠宇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格局。每年清明、重阳两节,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
在车上,导游还给我们介绍了小赤壁。只见对面陡峭绝壁上,有一长数百米、宽数十米的凹沟,崖壁赭白相间,犹如焰火烧过,酷似长江赤壁,因规模较小,故称小赤壁。悬崖中有一天然栈道,长数百米,称龙耕路,相传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驾龙耕出来的。导游说,山体原为东北向断裂,因受溪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岩石崩塌,断面裸露,成此绝壁奇观。
到了缙云自然不能错过缙云烧饼,游客中心出口处有售,8块钱一个,尝起来既酥又鲜、满口生香。
●云和梯田
云和梯田景区是华东最大的梯田群,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在索道缆车上看到,两边群山吐翠,似层层绵延的绿浪涌向苍穹。梯田分布在周围高山上,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700余层梯田层层叠加,跨越谷地、丘陵、高山、高寒四个地质景观带,拥有“千层梯田、千米落差、千年历史”的特色。
云和梯田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云和山区,田地最为宝贵。先人在高低起伏的坡地上,经年累月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田地。导游说,梯田美景,春夏秋冬均不同。春来水满田畴,夏至佳禾吐翠,金秋稻穗沉甸,隆冬雪兆丰年,四季轮替皆风情。现在,这里已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摄影之乡——丽水的主要采风基地。为了使古老的梯田群焕发活力,目前正在创建国家5A级景区。导游还说,梯田大米也受人喜爱,每斤售价要十几元。
我们来时正值暮春,梯田上还未栽种稻秧。站在景观平台上,只见水满田畴的梯田或宽或窄、或长或短,以没有形状的无序曲线,不规则地依山势向下伸展至黑瓦泥墙的古村。移步间,梯田的情状在不断变化,或沿山凹摆布、或沿山垄排列、或在高处安上一面“大镜子”,而山色、草色、水色、天色、云色总是相谐相融。在这里,是梯田,亦是湿地,也是云水,形成亦山亦水亦云的奇观,仿佛让人进入了先人创造的古老童话世界。
●石门洞
石门洞位于青田县城西北30公里的瓯江南岸。临江有钟、鼓两山,对峙屹立,宛若城门,故称“石门”。自南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发现此地以来,已有1500多年历史。自古素有“世外桃源、洞天仙境”的美誉,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渡船登岸前行不久,头顶上是一座跨山的铁路大桥,恰巧火车经过,轰隆隆的声响在山谷间回荡。沿着小溪继续前行,远远便听见流水声,一条白练从天而降,石门飞瀑到了。
瀑布从数十米高的崖壁上飘然洒下,如万斛明珠四处抛洒,将四周弄得迷蒙一片。清凉的水汽扑面而来,瞬间冲淡了炎热天气带来的闷热和焦躁,让人心中一片安宁。石门洞瀑布两侧绝壁环绕,左壁上布满了自南朝以来的历代摩崖题刻。瀑布的对面有观瀑台、观瀑亭、泻银桥。瀑下有积银潭,面积达百余平方米,潭水从松溪导入大溪,汇入瓯江。
瀑布不远处有石门书院,是当年刘基读书的地方。刘基,字伯温,明代开国元勋,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这里的建筑是按元明时期书院的风格新建的,地址仍是刘基师从郑复初读书求学的地方。书院旁还竖着一块一人多高的石头,上书“千读百温”四个大字。传说少年刘基为鞭策自己勤奋读书,自号“百温”,以示千读百温之决心。
●通济堰
通济堰,位于莲都区堰头村。走进村口,只见一棵需三四人才可合围的古樟树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此拍照留念。我从未见过如此巨大古老的樟树。
早在公元505年,为防洪水泛滥,又利农田灌溉,古人在瓯江分支大溪和松荫溪的交汇处,开始修建弓形大坝,从南端的堰山弓脚一直连接到北端的引水渠。为保护大坝根基,古人又在大堤上种植了数千株香樟,稳固大坝桩基。
古堰,南朝开建,经历朝修建改造,至今仍保存完好。灌溉渠道,由干渠、支渠和毛渠组成,蜿蜒绵亘,穿越整个碧湖谷地。当年的先祖绝对不会想到,千年古堰不仅至今还在发挥作用,而且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走进古堰,一步一景,处处秀美如画。走近晚清民居,“南山映秀”“懋德勤学”“玉叶流芳”“佳气环居”……一块块门楣题额,充满了文化气息。千年樟树拥着文昌阁,稳固了大坝桩基,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此美景,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