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3年06月03日 星期六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忘不了故乡那片“海”

  

  

  

  □顾孝渔

  

  我老家在浮桥镇东边约3公里的顾家宅,那儿离七丫口很近,一阵小跑就到。15年前,那里已规划为开发区,每次乘公交车回浮桥,到老宅位置前我总要站起来,用急切的目光搜寻古宅的位置。为什么呢?我想,这就是对生活过60多年老家的回忆吧。

  思绪回到童年,那时候,我们的生活十分简单,爬树、攀竹竿、下河游泳、捉蟹摸虾、拉着长长的麻线去放风筝……家里人都很忙,没人管我们,只有到了傍晚,一身泥灰的我们才姗姗回家。

  当时我们最向往的地方是村东不远处的七丫口江滩。七八个小伙伴一到江边,快乐得像小狗一样,望着层层雪白的浪花滚滚而来,大家又喊又跳,手舞足蹈,踩着软软的沙滩奔向潮水……望着水天一色的东南方,长江的入海口,点点白帆是渔船在捕鱼,不时有巨轮冒着浓浓黑烟在江面驶过……要是天气晴好,能看清东边二十里外崇明岛的景色。当时的江堤是用草包填土叠成的,上面长满了杂草,堤外是用巨石抛投而成的防汛石坝。远远望去,青青的江堤如一条青龙卧伏在江畔,十分壮丽宏伟。

  我们从小生活在江边,所以对什么时候涨潮和退潮心里都有数。长江的潮水是规律的,阴历的初三和十八都是大潮,江边水位落差可达3~4米,非常危险,当地渔民称之为初三潮十八水。我们会选择小潮的日子去玩水,那是游泳戏水的好时光。我们手拉着手,迎着席卷而来的浪花,时沉时浮,彼此招呼着,痛快至极。一般一次涨潮的时间是4个小时,所以玩一阵子,我们就上岸去树荫里休息了。

  潮涨潮落由月亮引力大小决定,月亮离地球越近,引力就越大,所以月亮明而大时,大潮也就如期而至了。七丫口如一个大的漏斗,它面向东海,是贯通太湖流域七浦塘这条主水道的出海口。之所以叫七丫口而不叫七浦口,是有历史原因的。相传南宋末年,战争频发,当时统率全军的张世杰元帅被叛军追杀,只好率全家乘船沿海岸南逃。那日傍晚他们刚到这七浦塘口,但不知此为何地,也没问讯之处,刚好有人看到岸边一棵大树上有七只乌鸦在栖息,于是就把此港口定名为七丫港了。

  从七丫口向南,沿着江滩走三里多路,就到了杨林口。杨林塘和七浦塘几乎是平行地伸向百里之外的太湖,它也是太仓东西流向的主水道。我们踏着沙滩一直向南游荡,可见到许多海浪打上来的小东西:电灯泡,大小不一的瓶瓶罐罐,彩色的胶木盒……这些都是外轮上丢下的。有几处渔夫还用渔网“挑鱼”,起初以为他们是在大海里捞针呢,其实不然,那些从内河逃出来的白鱼等不敢外游,只能徘徊在这沿海水域,刚好撞到渔民的枪口上了。每次去杨林口,我们都不忘去沙滩上带几斤黄沙回去,这是下雨天农闲时祖母用以炒花生、蚕豆的好帮手。

  七丫口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牢记的地方。1932年的3月1日清晨,日寇集结大量军队,从七丫口入侵登陆,为的是包抄攻占上海。当时没有守军,只有4名警察在站岗放哨,但这4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面对黑压压的日寇毫不畏惧,举枪抵抗。日寇登陆后在七丫口地区大肆放火、杀人,几乎烧掉了所有民房,犯下了滔天罪行。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们还能看到那些断壁残垣。七丫口附近还保存了很多当年爱国人士捐助建造的民房,以供流离失所的百姓居住。

  岁月流逝,那片金褐色的沙滩和那千年不息的潮水声,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市场·消费
   第03版:周刊·小记者
   第04版:周刊·墨妙亭
秀山丽水行
醉美太仓
食桑葚 采桑叶
送戏进园
提灯者(外两首)
忘不了故乡那片“海”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4忘不了故乡那片“海” 2023-06-03 2 2023年06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