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进度条”火速加载,“节奏感”持续提升。昨日,昆太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现场推进会暨两地科技产业园合作共建签约仪式举行,为昆太协同发展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全面升级。推进昆太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从要素“相加”迈向要素“相融”,助力昆太协同加快发展、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苏州市域一体化示范样板,正逢其时。
加“数”前行,昆太协同奋进,要坚持规划引领、高位推动、系统谋划,以“四敢”精神推动昆太协同发展取得更加丰硕成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合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编制好昆太协同主要任务,细化明确责任单位,以项目化、清单化方式,加快推进两地联动发展。要注重规划有效衔接,完善总规成果,优化昆太产业联动发展区功能布局、用地结构和要素配置,做好轨道、道路、港口等相关专项规划衔接细化工作,为两地空间、产业、科创、交通、生态等项目落地实施提供资源要素保障。
加“数”前行,昆太协同奋进,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作用,加快构建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生态。昆太两地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重点产业高度契合,形成了良好的上下游产业链。要聚焦核心产业、关键企业、重点项目,梳理两地重点产业链图谱合作企业,串珠成链、深度融合。推进太仓“3+3”和昆山“2+6+X”产业体系优势互补,努力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通过组织活动、搭建平台等方式,引导两地企业在技术服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相互协作,构建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生态,推动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加“数”前行,昆太协同奋进,要推动昆太两地科技、教育深层次融合,共建具有昆太特色的创新联合体。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推进创新要素相互配合、协同发力,是激发产业集群动力活力的关键,也是昆太协同发展重点突破的方向。要围绕新兴产业策源地与城市高端功能区建设,打造 “一城一港一谷一廊” 科创布局,构建“一城引领,多级联动,全域协同”的科创资源发展格局,联动昆山集聚娄江沿线科创资源,进一步融入苏州主城。同时,推进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等建设,常态化对接昆山杜克大学,打造昆太环大学科创生态圈,不断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围绕产业链共性问题,与昆山轮流举办新能源、航空及医药等产业论坛,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两地转化,共建具有昆太特色的创新联合体,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促进两地产业创新集群挺立浪尖、更具竞争力和显示度。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势而制。”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昆太协同发展塑造新优势、探索新路径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让我们全力以“四敢”精神去拼搏奋进,以协同促进融合,以融合撬动聚变,以聚变释放红利,碰撞出昆太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更多“火花”,把美好蓝图变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