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蓉娥
4月1日,我们从市区回到了乡下老宅。想离疫情远一点,离父母近一点。想离城市的热闹与喧嚣远一点,离田园的蔬果和芳菲近一点。
当日官宣本市无症状感染者5例。很庆幸自己回到了离城几十里的小镇。想着在最美好的人间四月天,田园生活应该是静谧而惬意的。清晨,可以踏着露珠在鸟鸣声中采摘果蔬;午后,可以轻轻叩响左邻右舍的大门,聊聊家常和愿望;黄昏,可以踩着夕阳伴着花香,漫步在乡间小路上;入夜,可以在静得听得见自己心跳的房间里,任思绪在黑暗中飞扬。可从踏上故土的那一刻起,不知自己怎么了,驿动的心一秒都停不下来,每天刷朋友圈,时刻关注着上海和苏州的疫情。每天看新闻,躲在乡下的角落里,为那些感染者祈福,为那些封控区缺粮少药人群担忧,与那些因为疫情而关停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经营者共情。
随着疫情防控的升级,考虑到要为居家生活准备一些物资和药品, 4月11日早上7点,我先生来到小镇菜场,采购了两袋大米及两包面条,到小镇药店给我备足了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药。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自4月15日上午6时起,鹿河设立临时管控区。临时管控区实行“不进不出,足不出户”。经核查,小镇发现5例无症状感染者,流调轨迹显示,因我先生11日去采购的时间点和无症状感染者有交集,我们全家即收到通知,4月15日开始居家隔离七天。
俗话说得好,远水难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居家隔离的第二天,家里先是断了蔬菜,左邻右舍阿丽、五妹、凤娟、阿小家纷纷来投食,菠菜、芋艿、荷兰豆,还有蒜苗和蚕豆。第三天,家里断了荤菜,老吴送来了小鱼和鲫鱼,说是刚刚从河浜里捉到的,活蹦乱跳,关键是野生的,还有他自家竹园里“活杀”的竹笋。“疫情连三月,家蔬抵万金”啊,为了让我受之心安,都是同一个理由,自己家种的,吃不了会坏的。我真的是悟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乡邻好、胜似宝。朴实的话语、善良的举动感动得我鼻子酸酸的,心里暖暖的。想到儿时娘家老宅居住在鹿河宋家桥,几十户人家枕涟浦塘而居,五六户人家共用一个水桥,共享一个竹园。哪家包馄饨裹粽子,总是要给其他几家盛一碗送几个,那种和谐共生的邻里关系,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是那么的舒心和暖心!
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传统的邻里关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特别是在城市里,钢筋水泥下的邻里关系尤其显得生分、疏远,邻里间走动少,常常同住一层楼甚至对门多年,却是相见不相识。其实,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有的人,你寻觅千山万水也无法相遇,而有的人,你是注定要遇见的,比如邻居。
因此,构建新型的邻里关系尤为重要。毕竟和谐的邻里关系是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