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大为
断断续续用半个月时间读完朱凤鸣新著《天堂沃土》,感到有许多话要说,却又一时难下笔。只因作者的这第17本著作有点特别。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却每每捧读又能不离不弃,那些朴实的叙事似有一股引力将你拉入,穿越时光隧道,去一站一站游览过往的一切。作为与作者同时代的人,在这里,我能观照到自己的足印,也能意外地看到许多遗漏的风景。这是一种感同身受,又是一种温故知新。而年轻辈的读者,相信也能从中一窥苏南乡村现代历史进程的原生态样貌。
这是一部28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从苏南小城太仓解放的前夜,即主人公朱建国出生日起,到建党百年庆典日止,纵贯72年,以朱建国的生活轨迹为主干,铺展开其家族以及项门村人枝枝蔓蔓的人生故事。全书共分八章,每章独立成篇,又不无关联,前后呼应,全景式展现了太仓城乡两元地域的时代风云画卷。谋篇布局并不恢弘壮阔,皆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平铺直叙,却鲜活、生动,真实得纤毫毕现。你被这些人、事牵着一步步朝前走,时光仿佛变慢了,又仿佛变快了,不觉间,天翻了,地覆了,沃土之上,已然一片葱茏。
通篇都是小人物,最大的官就是主角朱建国。他生于农家,自幼受担当农村基层干部的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形成了正直、善良和百折不挠的个性,凭着聪明和勤奋,从小学到高中一路品学兼优。文革中有幸参军、提干,后转业回家乡工作,最后做到市报副总编。无论身在何处,他都情系项门村那片厚土,那里是他的根啊,以至退休后回村竞选党支部书记,继承父亲遗愿,带领乡亲们为建设美丽新农村奉献余热。他也有哀怨,也有抱恨,如为自己加倍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升迁而郁闷,为时而遭遇小人而耿耿。但这就是人性,人性如月,有圆也有缺,因为真,反因其缺而更显圆的美好。
在小说众多人物中,朱建国的发小夏永生让我印象深刻。他命不好:漂亮的妹妹因遭生产队长诱奸致病早逝,可爱的儿子因割兔草溺水而亡。后在朱建国的鼓励帮助下,养鸡种树脱贫致富。当朱建国新房装修缺钱犯难时,他闻风主动上门将8捆万元现金借与朱。这种延续一生的情义纯朴又深厚,令人感动。大朱建国5岁的张伟梁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文革造反派张伟梁因打打杀杀混了个大队民兵营长,批斗起“牛鬼蛇神”来真是心狠手辣,也曾将朱建国父亲、当时的大队书记朱雨生斗得尿失禁。晚年张伟梁终有所悔悟,总想着也做点好事。经多方奔走,终于促成有关部门将鹤塘人行桥的陡坡改建为缓坡,方便了中老年乡人的出行,也算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则佳话。而朱雨生则是个有着悲剧意味的人物。他一辈子勤恳工作,心系百姓,不图名不争利,却因不谙官场潜规则而招致种种不公对待:被提前退线,遭土政策砍掉一半退休金,生重病后申请补助无果……开丧这天,本村及周边村的许多群众都自发赶来与老书记作最后告别。张伟梁91岁的老母亲哀嚎一声“好人哪!”竟哭晕倒地。这样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好干部的早逝怎不令人泪目,我们又不禁要疾呼: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请别忘了善待好人这一项!
这部作品里对风情民俗的细腻描写体现了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如母亲清明祭祖:“在客堂八仙桌的东北西三边摆十八只酒盅,倒上黄酒,放上十八双筷子,南端点上香烛,在客堂外化纸钱,然后给十八位老祖宗磕头。母亲吩咐,给老祖宗吃饭,饭菜要热的。”我不禁在想,这种祭祖的虔诚仪式还能延续几代?农村的现代化使得农耕时代许多传统技艺迅速衰亡,我们在“父亲经布”一节中看到了苏南农家从纱到布最后一道工序各个环节的精彩演绎:钉竹竿、拉纱、打蚊子结、插扣、探棕,“用空竹筒拉纱是经布时最热闹的场面,只见父亲拉着纱来回小跑,长竹竿上所有的纱筒都随之哗哗地响起来,真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感觉。”这段饱含感情的刻画是可以作史料存照的。那个年代农村生活是艰苦的,但在热爱生活的人眼里也处处有生趣。无论是少年的建国与小伙伴看瓜田时的“监守自盗”,还是看乡村电影时的“艳遇”,抑或河泾里的游鱼,竹园里的纺织娘,在作者娓娓的叙述里都赋予了一种诗意江南的韵味。
在这部以纪实为基调的小说中,我特别要提到第三章中“大串连”一节。那是文革之初的1966年,似洪水泛滥的红卫兵大串连给全国的铁路交通和城市供给造成巨大的压力,后终止乘车大串连,代之以步行大串连。但头脑活络的红卫兵则用互换回程车票的方法,继续行游山玩水之实的“大串连”。作者以客观的记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那个乱世的狂热、荒谬、扭曲,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
纵观全书,我发现,这些看似拉家常式的絮絮叨叨,实则都是写书人长期的素材积累之精华所在。作者精心选取了主人公生命中重大、热点的事件作为主线,如几次身陷危境的不凡经历,乡下建房和城里购房的矛盾曲直,女儿高考的一波三折等等;而对于一众次要人物,则撷取了他们经典的人生截面,或令人赞叹,或令人扼腕,乃至乡间的一些荒腔走板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排布。我还注意到一个叙述技巧上的细节:朱建国亲属除第一次出现时交代其姓名,此后便以朱建国父亲、朱建国母亲等代称,这样在无形中使主要人物始终牵连不辍,给人一种阅读的整体感。正是这些普通百姓和家庭在不同时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太仓解放以来的真实历史,让我们以斑见豹地感受到中国乡村社会72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沧桑巨变。
现在我要说到关于文体的问题。本文开头便说,这是一本特别的书。诚如本书后记中所言:“在文体探索中,尝试‘无界文学’写作,运用小说的框架,散文的语言,纪实的笔法。”若单从可读性去论,《天堂沃土》确实不能和作者此前的一部小说《小镇美女》媲美,然而这是不可比的。前不久,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在“何建明中国创意写作奖”于上海设立时表示:这种变化和文体的多样化、新发展,归根起来就是作家们都在探索新的创作方法,都是在进行创意性写作。朱凤鸣的无界写作尝试无形中契合了当前这种文学发展新潮流。以我个人的阅读体验,看多了小说的虚构想象、离奇夸张,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抵触情绪。而《天堂沃土》的文体探索,正符合了自传体小说的非虚构呈现特征,可谓恰到好处。
最后提一点意见:第五章军营生涯虽为主人公成长的重要篇章,但完全游离于“天堂沃土”这个特定背景之外,给人一种阅读的疏离感。如忍痛割爱或压缩成一小节,当使结构更显紧凑和更贴合本题。一家之言,是以商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