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新闻·深度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生代“老娘舅”化矛盾于无形

  

  

  □本报记者  张瑜  文/图

  

  这是一群活跃的“老娘舅”,他们用一颗公心调和遗产纠葛、夫妻矛盾、邻里纠纷、工伤事故……让家庭重回温馨,让矛盾得到化解,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一群活跃在太仓各个村、社区的80、90后“老娘舅”,他们年轻有活力、有想法肯钻研,为人民调解队伍注入新活力。

  

  质疑

  “我讲给你听有什么用?”

  

  

  

  

  被称为“老娘舅”的人民调解员,过去大多来自退休干部、党员,有阅历有威望,年龄是他们从事调解的资本。而80、90后“老娘舅”的年轻却成为调解工作中的一道“坎”。

  93年出生的陆艇是康乐社区的一名兼职调解员。2019年进入社区工作的他,第一次调解令他终生难忘。当时入职还未满月,一位居民来到社区想找书记“评评理”。当时,陆艇接待了这位居民,细心地听他诉说关于家里老宅继承的纠纷。“当时没什么经验,我认真地做着笔记,希望不要遗漏关键点。没想到当事人说了一半突然停下来了。”陆艇回忆说,后来当事人很气愤地丢下一句“我讲给你听有什么用?”“他的语气不太好,我听着也很刺耳。”陆艇说,出于职责,自己依旧尝试与他沟通,安抚其情绪,心里却非常郁闷,年轻什么时候成了一种“错”?

  “这种情况当年我遇到太多了。”万丰村调解员陈振威笑着说。86年出生的他,从事村里的调解工作已经7年,早年间因为缺乏调解经验让调解陷入“僵局”。“曾经遇到一件权责道理非常明确的纠纷,我在了解情况之后,很快给予了调解结论。” 陈振威说,就是因为“太快”,当事人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因为其情绪未得到纾解,导致简单的矛盾不断拉锯。“当事人会认为你太年轻了,没有生活经验,有什么资格妄下定论?”陈振威说,年轻的标签,让他们在调解矛盾过程中略显尴尬。

  

  优势

  善学习、有冲劲

  

  

  

  

  缺乏经验,说话“没分量”,这在调解工作中是“硬伤”,年轻人能当好“老娘舅”吗?凡事都有两面性。年轻“老娘舅”好学、善学,且有一定的法律基础或专业的社区工作经验。

  伟阳社区的“老娘舅”王莺83年出生,在社区工作多年。“我虽不是法律科班出身,但接触调解工作以来,我一直自学法律。” 王莺说,目前自己最关注的就是《民法典》,有空就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自学,获益良多。“如果遇到复杂纠纷,自己知识范围无法辨析,我就会联系社区的法律顾问。” 王莺说,有一次她一边调解一边拨打律师电话,一遍又一遍详细咨询法律条款。“我觉得不懂就要问,很多调解不能依赖经验主义。” 王莺说。

  年轻“老娘舅”敢闯敢拼,百折不挠。陆艇告诉记者,因为年轻没经验,调解工作难有进展,但他偏“不信邪”,利用本地人的“方言优势”,陆艇经常走访辖区住宅小区,加强与群众交流。赶上小区居民反映问题,他第一时间帮助解决,如楼前的垃圾桶脏了,联系保洁人员处理;小区车堵住了,第一时间联系挪车……很快,社区里都知道“小陆”这个热心人,居民有矛盾也会找他诉说,调解工作渐渐展开局面。如今,陆艇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刚满2年,已经能够独立处理简单纠纷。

  陈振威过去曾在公安特警队工作,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他告诉记者,特警工作教会他理性分析,调解工作教会他保持耐心,调解能力就这样在摸索中慢慢精进。

  

  付出

  加班加点是调解常态

  

  

  

  

  因为年富力强,社区里年轻的“老娘舅”们还要兼顾其他工作,虽然工作内容繁杂,但调解工作要占用他们一半以上精力。陈振威告诉记者,前不久他调解一个老房析产纠纷。房主夫妇均过世,女儿继承了房产,但叔叔主张其中一间房屋属于自己,并拿出了当年订立的协议。“这起纠纷涉及陈年往事,又有老宅基产权的问题,一方面要与当事人详细沟通,实地走访,另一方面还要去相关部门了解当时的政策,并咨询律师给予专业意见,看似简单的家庭财产纠纷,调解起来可能要十多天甚至个把月。” 陈振威介绍,这些奔波、咨询、确认是“必修课”,只有明明白白的政策、法规、依据才能让当事人信服,促成调解。“虽然牵扯很多精力,但看到一桩矛盾得到化解,乡里乡亲的生活恢复平静,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陈振威说。

  王莺介绍,做调解根本不可能朝九晚五,一般都要趁下班后、节假日等当事人有时间的时候。“每次长假,往往是最忙的时候。”王莺笑着说,记得十一长假值班时,就有一位社区的老大妈哭哭啼啼来到社区,痛斥儿媳不孝。她接待了大妈,并联系儿媳开展调解,当天忙到了晚上七八点才平息了矛盾。“一旦调解开始,时间就不能自己掌握。” 陆艇说,顺利的话一两个小时,若遇上情绪激动的,要“背靠背”双向调解,耗时可达数个小时。“调解一般不能中断,否则前面的铺垫工作可能就白费了。” 陆艇说,若下班时间开展调解,再忙几个小时都是常事,他早已习以为常,只是难以兼顾家庭,心里有所亏欠。

  

  支撑

  理论培训+实践学习

  

  

  

  

  基层人民调解员充当着基层一线的“稳定器”,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生力量的加入是现实需要,但仅依靠年轻人摸索前行是不够的,需要完善传帮带的机制,让更多“新生血液”尽快进入良性循环。

  城厢镇“老张调解室”获评“江苏省金牌个人调解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张立新是镇里的调解“带头人”,他带出的“徒弟”不下百人。他告诉记者,城厢镇重视调解队伍的更新换代、基层调解队伍的孵化培养,已经培育出多个基层调解工作室、志愿者队伍,在老带新中不断优化队伍结构,目前各村、社区80后的调解员已经占30%以上。“调解员的培训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每季度调解员都将接受理论培训,其余时间开展不定期的实践学习。”张立新介绍,每个调解员每年实践学习不低于2个月。理论培训,以法律知识学习、案卷制作等方面为主。“实践学习,就是跟着资深的调解员一起开展调解工作,在真实的调解案件中体会学习。”张立新表示,通过理论加实践,调解员往往成长很快,这一套经验已经运用于全市。

  “我非常喜欢实践学习。” 陈振威说,这么多年他依旧愿意每年跟着老张调解一些“疑难案件”。“能学到不少技巧。” 陈振威表示,调解是与人沟通,需要很多技巧,此如,一句话说得轻、重、好、坏,可能决定调解的成败。这些可以在实践学习中细细体会、内化吸收。

  

  被称为“东方经验”的人民调解,不仅仅是提供基层矛盾纠纷解决的渠道方案,也兼济关系修复和民众心理支持的功能。作为新时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调解员发挥的作用巨大,面对争吵、不理解,他们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吸引更多新生力量加入调解工作行列,这需要有关部门优化体制机制,提高人民调解员的待遇,规范调解员的培训,增强人民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人民调解队伍的稳定,让他们在基层拥有广阔的干事创业舞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新闻·深度
   第05版:周刊·银龄
   第06版:新闻·国内
   第07版:新闻·国际
   第08版:广告·公益
新生代“老娘舅”化矛盾于无形
太仓日报新闻·深度04新生代“老娘舅”化矛盾于无形 2021-11-24 2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