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俊
天蓝、水清、土净,是一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底线。太仓守牢这个底线,让绿色宜居的城市品质,成为“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的美好具象。
近年来,太仓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绿色成为城市蝶变进程中最鲜亮、最动人的底色,切实提升了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
环境治理
片刻不曾懈怠
日前,双凤镇环保办、水利站、建管所与市水务集团对该镇范围内所有河道两侧的企业排污口以及横穿河道的管线管道等障碍物,逐一进行排查,全部登记造册,并建立问题整改台账。
这是太仓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的一个镜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太仓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要求,围绕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突出问题,精准施策、铁腕治理、久久为功。
从制定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并分解落实,到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固体废物监管、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再到构建污水处理网、安全供水网、清洁能源网、垃圾无害化处置网,太仓持续完善源头削减与末端整治并重的环境治理体系,并取得显著的治理成效。 在过去的5年里,太仓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3255家,腾出发展空间约2700亩;对全市319家企业开展危废规范化达标建设;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普查对象涉及9739家企业。
今年以来,太仓先后组织开展了“首季争优”“春夏攻坚”和长江、太湖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1~10月,全市PM_2.5平均浓度为2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8.2%,同比上升3.3%,两项工作分列全省第5、第6。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均达100%。
生态修复
筑牢绿色屏障
11月4日,太仓生态环境局在新浏河滨河公园段开展了增殖放流生态修复活动,将70多万尾鱼苗投放进新浏河中,它们将成为修复新浏河生态的“生力军”。
“要满足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既得做好‘减法’,大幅降低污染;也得做好‘加法’,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水平。”太仓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
做好“加法”的关键是,在稳定存量的基础上提升增量。娄江新城滨河公园植被密布,十步见景。 娄江新城滨河公园是太仓“一心两湖三环四园”城市生态体系的一部分。该体系已成为太仓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果的集中体现。市民公园、城北河风光带、独溇小海……近些年,一项项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如同“下饺子”,接连被太仓市民“享用”。
与此同时,太仓持续深化长江大保护“2982”专项行动,全力守护“一江清水”。力推生态缓冲区建设,构建沿江湿地保护网络,有序恢复生态岸线。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令”。严守自然生态空间,保持生态红线面积不低于146.99平方公里。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为全市域生态环境筑牢了绿色屏障。(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