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周刊·银龄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心“烹调” 晚年生活

  

  

  

  

  □秦耘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退而不“休”,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开启人生“第二春”,将年轻时搁浅的喜好与梦想,在这一刻的自由可支配时光里再次拾起,“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的人甚至把一份爱好,精心“烹调”成了一道人生盛宴,让晚年生活过出了万般滋味。

  去年疫情期间,宅家的日子,一下子有了大把空闲时间,我把平日里最嫌繁琐的烹饪,也开始花心思做得每天不重样。一日在视频中刷到一位家乡的美食网红,大叔退休前是一家企业的厂长,他幼时丧母,十几岁就开始围着锅台转,为家人做饭洗衣操持家务。如今他和儿子这对“父子黄金搭档”在自家厨房,他“掌勺”,儿子拍摄剪辑,做的都是家常美味,质朴接地气的风格,竟让他收获了千万粉丝。

  炸糖糕这道家乡舌尖上的美味,一直让丈夫心心念念、垂涎不已。跟随大叔的步骤,当我把一盘金黄酥脆的炸糖糕端上桌,丈夫刚咬上一口就满心喜悦:“嘹咋咧(家乡方言,美得很),想的就是这个味!”我极欣赏大叔的一句话:“做人做菜都一样,要踏实、真诚、用心。”如今红遍网络的大叔,正用他的影响力在回馈家乡,他做了很多助农增收的公益活动,让家乡这些堪称“金凤凰”的优质农副产品,飞出窠臼销往全国各地。

  乐乐奶奶是一位勤劳淳朴的农家妇女,她与儿媳珠联璧合,这一对婆媳组合专注于做原汁原味的农家美食,日积月累竟也积累了几十万粉丝。我儿时舌尖上的宠儿就是妈妈做的搅团,一日刷到这个视频,乐乐奶奶娴熟的动作,再加上那句熟悉的:“搅团要好,七十二搅!”唤醒了我尘封的记忆,自母亲离世我又远离故土,便再没机会品味这农家的“喜茬饭”了。

  立刻撸起袖子,跟随视频尝试起来,当昔日最贪恋的美味完美地呈于骨瓷盘中,浇上各色菜蔬做的酸汤臊子,再淋上呛鼻诱人的油泼辣子,品一口酸辣爽滑,那鲜香之气犹如置身家乡的田垄,满眼都是一望无际吐着穗子鼓囊囊的苞谷,味蕾这记忆宝典里储满了儿时的故事。乐乐奶奶那满含秦韵陕味带着浓浓家乡符号的一个个美食视频,勾起了太多人对那个年代的记忆。

  她是一位晋中的退休教师,任何食材到她手里,都跟变戏法一样,能妙手生花翻新出各种花样。她总让我想起《道德经》中的那句“治大国,若烹小鲜。”在制作每一道佳味美肴的工序中,她都能融入生活的感悟与智慧,像“细品”生活,“慢炖”人生,最晦涩的哲理有时就蕴含于琐碎生活中。

  一日看她做“土豆谷垒”,这古怪的名称勾起我极大的兴趣,细看间我不由得尖声大叫,惊得丈夫急慌慌从客厅跑过来,“又咋了?”“快看啊,这就是陕北人最擅长的、香塌天的洋芋擦擦。”我随即风风火火进入厨房,土豆擦丝后与苞谷面和白面粉拌匀,加上各种佐料放入屉笼蒸,出锅再与葱末蒜粒一炒,淋上一勺香辣辣的红油,那缠绕舌尖的美味,稍倾就将我送回少年时代的黄土高坡。

  光阴荏苒,韶华易逝,很快我也将步入退休者的阵营中,我也要像这些“美食家”一样,用心“烹调”晚年生活,让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活出不一样的风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要闻
   第04版:新闻·民生
   第05版:新闻·深度
   第06版:周刊·银龄
   第07版:专刊·文体广旅
   第08版:新闻·国内
忘了年纪乐逍遥
又见银杏落果时
用心“烹调” 晚年生活
夕阳书画
“诱惑”的魅力
太仓日报周刊·银龄06用心“烹调” 晚年生活 2021-11-17 2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