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华) 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好“三农项目”……今年以来,我市按“工作项目化、项目节点化”的思路,出台实施方案,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成立湖羊、梅山猪等特色产业研究院。打造粮食、蔬菜、水产、生猪四大智慧型生产示范场景。加快引进“一亩田”等龙头型企业,组建东林农牧循环专业公司,更大范围复制推广“东林模式”。
推进田园乡村美丽宜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规划建设长江沿线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区,加快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计划年内完成拆旧复垦超5000亩、低效用地再开发超3000亩。
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筹建国资文旅集团,面向上海客源推出“一站式”旅游服务产品,发掘沙溪、浏河古镇等“江南文化”资源,做优七十二家村等农文旅项目。
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组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公司,谋划新建1家10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打造1家高端养老机构。争取更多上海专家来太开设门诊。
推进富民强村共同发展。计划年内新增示范家庭农场140家、三星级劳务合作社10家、载体项目面积5.4万平方米,确保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超1000万元。
推进各类人才加速集聚。实施乡村振兴人才“集聚计划”、村书记“鸿雁计划”、村干部“雏雁计划”,选树20名左右在苏州乃至全省有影响力的村书记典型,培养50名左右优秀村书记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