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瑜 文/图
道路对于农村来说,不仅仅是出行的条件,更是乡村画卷中的工笔线条,勾勒出现代农村的灵动与秀美。在璜泾镇玄武路西延与湘杨路交界,一大片碧绿的草坪上栖息着几只颜色艳丽的“火烈鸟”,它们或低头觅食,或俯身小憩,火红的色彩与这片绿地相互映衬,一种生态野趣油然而生。
这并非是璜泾的农路边惊现火烈鸟,而是该镇在主要农路沿线布置景观小品、墙画雕塑,以农路为依托为美丽乡村、美好人居加码。“农路在农村百姓生活以及地方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璜泾镇农路办工作人员张露认为,因地制宜扮靓农路并非“画蛇添足”,而是在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璜泾镇的湘杨路,连接王秀村、孟河村、杨漕村等重点农业村,是璜泾“西兴农业”的主阵地。绿色、生态是这里的最大优势。镇农路办按照“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阳落地”的理念,构建起绿量丰富、色彩鲜明、层次多样的绿色长廊,驾车行驶在这样的道路上让人心旷神怡。但璜泾的美丽农路还不止于此。在绿化装饰的基础上,璜泾镇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在湘杨路沿线设置了老牛春耕、牧童吹笛等极具江南水乡风韵的农耕雕塑,配以秋收、冬藏的乡村墙画,让道路景观更加生动,让乡村文化更加丰富,既体现了整个片区的区域特色,又让道路成为乡村美景中的一抹亮色。
与湘杨路交织的鹿北路,拥有“红色五公里”景观廊道。作为璜泾镇重点打造的景观农路,途径草王线、农耕采摘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等处的“红色五公里”,已经完成道路的红色铺装,从高处望去,红色道路掩映在绿色田野之中,仿佛是太仓的一个“红色坐标”。除了道路披上“红装”,在沿线重要节点空间、服务设施、建筑景观、文化小品中融入革命史、党史、廉政等红色元素,在装扮乡村环境的同时,放大阵地理论宣传、党性教育、服务群众的辐射效果,打造青春、活力、红色的党建文化之路,让基层百姓在行走中重温当年峥嵘岁月,接受心灵洗礼。
对于璜泾来说,农路建设已经从建得好上升到了建得美。璜泾镇坚持“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建设理念,疏通乡村交通动脉的同时,突出特色、匠心打造沿线景观,彰显绿色村庄的生态、野趣、质朴之美。
道路通,道路美,带来幸福,也带来富裕。湘杨路、建王线、花木路等主干道相继打通,成为串联璜泾农业旅游要素、方便百姓出行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农业旅游、民俗民宿、农业产业交互发展的加速期,农路也将成为引流游客、兴旺产业的新名片,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一条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