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05月21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访红色地名之二
——杨漕村

  

  

  

  

  

  

  □陈健

  

  带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5月10日下午,我又一次踏上了寻访红色地名的路程。这一次是搭上了太仓市民政局党委组织的党员“星火娄城-太仓党史沙盘课程首发式”、瞻仰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活动一起去的。一路上,大巴中满车的年轻党员情绪饱满、意气风发,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朝气蓬勃和事业的兴旺发达。

  然而,我又在沉思,当年,革命先辈们是怎样从艰难曲折中走向辉煌的?

  由于我近年来一直在关注太仓市的地名历史,对于杨漕村我是有所了解的。这是一个光荣之地,是一个红色之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太仓的燎原之火,正是从这里的星星之光燃起的,太仓今日的无数辉煌,正是从这里开始点亮的。

  穿越时光隧道,我仿佛来到了1939年,全国抗日运动风起云涌,然而太仓却被盘踞的日伪军禁锢得水泄不通,从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加强侵华日军的殖民统治,使其成为日伪的“模范县”,人民群众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抗日力量因此比较薄弱。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是年7月,江抗东进时,派中共党员朱慕陶潜入到太仓的省保四团开展工作。10月上旬,中共江南特委又派唐汉良、马超融到太仓加强省保四团工作。他们3人建立的秘密党小组,是太仓地区最早的中共组织。星火开始点燃,局面为之新开。同年10月,中共江南特委派中共党员杨志明到太仓开展秘密工作。11月,又派中共党员吕品生(以开文具店的名义)、孙学明到岳王市集附近农村开展工作。

  江抗何以看中杨漕这个地方呢?汽车在宽阔的公路上逶迤而行,我的思绪像路旁往后迅速移动的树木一样一直不停。车窗外,不时可以看到一个个浜兜、一片片溪水、一条条小河依次而过,偶然还会发现远处的河面上甚至还保留着十分简陋的小桥。显而易见,这个地方在当年不通公路的情况下,河港交叉,道路曲折,地形是十分复杂的。在纪念馆中,我向一位打扫卫生的74岁老阿姨询问,你们这里平时要上街到哪里呢?她告诉我说:“这里到鹿河、王秀、何市、东张都是6里路程。”前两地现属太仓市,后两地现属常熟市。原来如此,这里是常熟和太仓的交汇之地,是敌伪势力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适宜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这和太仓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诞生地唐家宅的情况,几乎是一致的。

  1940年4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到东路后,为加强党对太仓工作的领导,东路特委派出大批党员干部到太仓开辟工作,并决定建立中共太仓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由杨志明任书记。

  县工委不仅在民运干部中培养和发展党员,还特别注重在太仓当地的抗日积极分子中培养和发展党员。上半年,县工委首先在工作基础较好的杨漕乡发展了第一批党员,有徐明德、徐念慈、徐祖兴、徐大宝、钱家兴等,建立了太仓第一个党支部——杨漕乡支部。接着,又先后在王秀桥、鹿河、邢庄、时思、冯家桥、三家市等地,从抗日积极分子中吸收了一批贫苦农民、市镇店员、小学教师入党。

  1940年7月,东路特委决定,太仓县工委改建为太仓县委,刘景兴任县委书记,县委委员有杨志明、吕品生、李田文、万忠信、林斯(潘世清),杨志明任组织部长,吕品生任宣传部长,万忠信任军事部长,林斯任妇女部长,李田文任青年部长。从太仓县委成立到1941年7月下旬太仓党政军人员撤离期间,先后担任县委书记的有:朱海叶(陈静)、周斌、杨子清、翁曦等,任县委委员的还有:徐念初、严启明、汤钧、郭曦晨等。

  期间,还建立了四区、三五区2个区委。四区区委书记先后为杨志明、徐念初、杜琍,委员先后有周伟民、顾家珏、钱家兴。三五区区委书记先后为施光华、吕品生、虞杰、张梅,委员先后有于鹤辂、林斯、朱文斌、曹炎、端木瑞。1941年3月,根据当时斗争形势,上级决定把常熟的何市区划入太仓县,改名为何项区,同时建立中共何项区区委。区委书记先后为何伟群、施均、严启明,委员先后有石年荣、彭醒怀、端木瑞。

  到1941年6月底,太仓党组织共发展党员20多名,建立了2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

  在纪念馆中,有一件遗物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块断裂的花岗岩,上面圆形中镌刻着一个“解”字,边上方框内镌刻着“民国三十年重建”字样,这是一座名曰“解放桥”的残碑。这座桥原名杨漕桥,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1941年,已经担任杨漕乡党支部书记的徐明德为了保证当地群众安全,发动群众、献计献策、自筹资金,重建新桥,并取名为“解放桥”。遗憾的是,这座桥已经废毁,幸运的是,还留下了这一份遗物,让人得以缅怀当年的事迹。

  不仅如此,当年太仓那些无论是外地来的、还是土生土长的共产党人,本着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前仆后继,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将革命进行到底。

  太仓党组织的建立,是太仓人民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太仓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进入了抗日斗争的新阶段。

  行走在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周边的乡村小道上,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百年来的共产党人?又是什么力量促使杨漕村8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小康的?当我看到了杨漕村乡村文明田园坊中的缅之园(缅怀先烈的烈士陵园)、廉之园(清正廉洁,尽瘁为民)、勤之园(依法自治、勤勉自律)、梦之园(热爱生活、放飞梦想),以及镌刻在石碑上、张贴在画廊中,甚至书写在折扇上的《杨漕村村规民约》,所谓“窥一斑知全豹”,我仿佛已经找到了答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新闻·三农报告
   第05版:新闻·时事
   第06版:公告
   第07版:公告
   第08版:周刊·墨妙亭
老年大学报名记
寻访红色地名之二
致富之路通四方
那片灯火
我的母亲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8寻访红色地名之二 2021-05-21 2 2021年05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