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05月07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柳条编织在太仓

  

  

  □夏肇中

  

  柳条编织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工艺之一,历史悠久,尤其北方地区农村,会此手艺的农民甚多,“编筐、编篓,家家都有”。他们利用当地的杞柳条、紫穗槐条、柽柳枝、桑条、荆条等,编些普通的日常用品,以自用为主,少量上市。

  太仓因有较为丰富的土竹资源,篮筐等日常用品绝大多数用竹材编制,柳条编织很少。据《太仓县供销合作社志》介绍,民国初年太仓西部低乡有少量杞柳和紫穗槐种植,一些农民用于编织篮筐篓子自用。上世纪60年代供销社为帮助农民发展副业生产,从扬中引进杞柳种,先后在鹿河、璜泾、茜泾、浏河、时思等地推广种植。并在全县公路两旁由养路站发展种植。1965年供销社开始收购, 1982 年,收购量达2210吨,为历史最高年。

  收购的杞柳条一部分外销,主要销往上海宝山和浙江湖州、锦山等地; 一部分供应县内柳条编织厂加工柳编制品。1969年鹿河公社在新泾大队创办县内第一家柳条编织厂(兼营芦苇编织),职工98人,聘常熟县福山两位师傅教授技术。笔者胞弟也被吸收进厂,因勤学苦练,很快成为该厂技术骨干。不久,璜泾公社前进大队和城厢家具厂也办起柳编厂。这些工厂开始主要生产“挽子”(太仓俗称,一种大笆斗状的盛物器具) ,由县农资公司包销。1972年后柳编厂增加到24个,主要生产柳条箱,用于出口大蒜包装。还生产少量柳条箱片。产品由上海木材公司柳条服务部统一经营。是年,全县生产柳条箱5.35万只。1984年增至25.38万只。 

  柳条编织的原材料必须先行加工处理,生产队一般在秋天收割后,分户放入河中浸泡,让其表皮腐烂,春天捞起剥皮,再晾晒成干条,最后按粗细分级,交售给编织厂备用。

  据笔者胞弟介绍,柳条编织挽子是采取勒编的工艺技术,大致方法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间,穿一次,绕扣勒紧,以此法编结主体部分。挽子的环口则用毛竹片夹围住,使周边整齐,不致散落,另由底到口用两片毛竹凵形作戗加固,穿藤皮系牢。因生产农用挽子需用好的柳条,化工又多,成本较高,故由农资公司补贴生产单位每只挽子0.8元。

  柳条包装箱技术要求相对简单些,其底部与四帮一般都采用经纬编及挑压绞等工艺,边沿则采用窝桩、缠、辫等工艺,使纬条固定,起到定型作用。正因为柳条包装箱编织技术比较容易学会,且箱体用材和质量标准相对宽松,加上外贸大蒜对包装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各柳编厂加足马力生产柳条包装箱,除工厂生产外,还发放到附近农村组织社员家庭加工,一度掀起柳条包装箱编织高潮。

  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尤其是细柳条,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一些精品可以出口。太仓有些柳编厂曾经尝试过外贸工艺柳条制品生产,品种有面包篮、单皮有耳腰圆篮、有盖圆桶篮、长型面包篮等。因工艺要求很高,工人技术不熟练,生产工效低,造成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差,故产量上不去。1973年,苏州外贸公司下达太仓5万元外贸柳编产品,当年仅完成1.1万元。次年产品有所增加,完成3.1万元。1981年外贸产品停止生产。

  柳条编织的兴起,既增加了原料种植的收入,又增加了加工费的收入,对太仓农村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集体种植柳条生产逐渐停止,供销社收购量大幅下降,县内柳编原料缺乏,致使柳编厂纷纷停产转业。笔者胞弟所在的新泾柳编厂改行为鹿河公社电镀厂。1984年以后,县内需要的出口大蒜包装箱绝大多数从外地购进。太仓柳编生产的历史从此告一段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新闻·创新
   第05版:广告·公益
   第06版:新闻·国内
   第07版:新闻·国际
   第08版:周刊·墨妙亭
越剧追梦人丁宁
忆起儿时打过的“预防针”
春日太仓乡村,如诗如画的梦里水乡
回首六十年 同学情谊深
请允许我赞美
柳条编织在太仓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8柳条编织在太仓 2021-05-07 2 2021年05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