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新闻·要闻
上一期3   4下一期  
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大会举行~~~
中式天井、旧宅物件,打造有记忆有底蕴的江南风韵——~~~
实施“四个一”工作法~~~
~~~
深化国土空间全域整治工作~~~
~~~
拆除5处违规高立柱广告~~~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式天井、旧宅物件,打造有记忆有底蕴的江南风韵——
“新中式”民居活化老街“旧风貌”

  

  

  

  

  

  

  □本报记者  张  瑜

  

  历经百余年风雨,璜泾镇西塔下的老街上,大部分老宅院墙斑驳陆离,有的房子甚至坍塌,不再具备居住功能,逼仄的过道偶有老人来回走动。很多人选择离开这里,但也有人选择留下,守护这里的水乡印迹和独特的江南建筑文化。

  人间四月天,衰败的老街深处也有繁花似锦。现代化的花房、两进的院落,这栋翻新不久的民宅不仅满足现代人的居住要求,更有着旧时江南园林的遗风。据这家的男主人陈先生介绍,这里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曾经是一个三进的老式院子,兄妹三人和父母在这里生活了数十年。成年后赴外工作,但他割舍不了对故土的怀念,希望退休后回到这里安度晚年。由于老宅已破旧不堪,生活设施落后,陈先生便邀请苏州设计公司根据自家的情况进行设计,前后花了2年时间对老宅进行改造。“老街不比村里,每家每户宅基并不规整,必须根据原有的地块条件因地制宜改造。”陈先生告诉记者。

  如何改造?建设什么样的房子?陈先生和家人颇费了一番脑筋。“按当时的潮流,新式建筑固然操作简单、面积利用率大,但不是我心目中家的感觉。”陈先生表示,他和设计师沟通,在保障居住舒适的条件下,尽可能保留江南水乡建筑风格,以粉墙、黛瓦、石墙、方窗为外部主体风貌,房屋结构延续中式住宅两进两层格局,没有追求“住得大”,而是在居住空间并不富余的情况下大面积留白,打造一个四季花园,种植了上百种花草树木,展示江南人居独有的庭院情怀。如今,满庭的春色关不住,“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配合着白墙、围篱,陈先生改造后的老宅成为老街上引人注目的一景。

  房屋外貌保留了水乡建筑特点,房屋内部则留下了主人的乡土记忆。在新宅天井的东侧,一面老宅的墙壁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同样留下的还有老宅的大梁、脸盆架、竹匾、木箱、时钟……一件件充满记忆的老物件被再利用,作为新宅的装饰品,黑白的照片也被挂在原屋的墙壁上,点点滴滴的留存温暖了整座宅院。

  陈先生改造后的老宅,并非在老街上独树一帜。老街另一侧的钱先生也刚刚完成了老宅的更新,一栋江南别院风格的新中式二进二层小楼在阳光里格外优雅,飞檐、照壁、天井彰显了江南风韵,大型落地窗、温馨的内部装饰又透露出现代居住理念,通过巧妙的设计将主人的文化品位和生活需求深度融合。两进小楼间的天井最为精妙,为起居空间带来大量采光,清晨、黄昏的光与影成为独特风景。钱先生介绍,年龄大了,就会明白哪里都不如故乡好。修葺这座院子,就是希望用自己的方式留住儿时老街的样子,旧时生活的样子。

  老街是民间文化生活化的集中展示地。老街日益衰落,那些蕴含在传统宅院的江南文化、建筑智慧也随着风化的墙体日渐式微。不过,渐渐地,有一些力量如同这春天里的微风,拂过老街,留下一片新的“生机”。就像陈、钱等老宅翻新一样,他们凭借自己对于故土的深情、对于江南文化的认同,焕活老街的肌理,让人们看到照向老街的一缕“曙光”。事实上,地方古建、文化基因的保护,老街的活化不能仅依靠民间力量,更需要地方政府用长远的眼光去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永续传承,让那些时间积淀下来的地方“软实力”成为我们永留乡愁的寄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新闻·观点
   第05版: 周刊·金融
   第06版:专刊·太仓好人
   第07版:新闻·时事
   第08版:周刊·小记者
彰显参政履职新作为
“新中式”民居活化老街“旧风貌”
沙溪深入推进建筑工地整治
洙泾河活动堰即将竣工
浏河拆除听海路“前店后厨”
小而精、小而美,口袋公园来了!
娄东街道呵护城市“天际线”
太仓日报新闻·要闻02“新中式”民居活化老街“旧风貌” 2021-04-13 2 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