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立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城厢镇上下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紧扣“善美首镇 幸福城厢”目标定位,抢抓太仓率先实现与上海同城化重要发展机遇,统筹抓好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生态文明、社会治理、民生幸福等工作,奋力走在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前列。
聚焦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建设嘉昆太科创产业园,打造太仓率先与上海同城先行区
拓展平台优载体。持续优化嘉昆太科创产业园功能形态,高标准推进园区内道路、河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邻里中心、人才公寓、教育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园实体化运营,提升“科创之芯”招商、展示及项目接待等功能,推动中欧二期、海美二期等产业科创载体建设。
瞄准方向抓招引。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创新项目招引方式,紧扣“11155”产业发展目标,强化产业招商“大格局”理念,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进一步放大上海溢出效应,突出强链补链延链,重点对接载运智造、生物医疗、新材料三大产业,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全力推动美国高端运动控制系统、中科绿色安全储能、太阳能EV胶膜等近50个项目签约注册。
全力以赴推项目。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着力扩大有效投入,推动项目建设扩容提速。举办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开业暨科创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市级以上重点项目上半年100%开工。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好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强化创新聚资源。在推进数字赋能上攻坚突破,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不断加快数字化进程,积极引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培育一批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为城厢高质量发展赋能提速。深化拓展经济、科技、人才等方面融入上海发展、承接上海溢出效应的前瞻性研究,出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壮大以民营科技型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独角兽企业为标杆的创新梯队。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发挥科创基金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强与上硅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增强科创服务能力、项目招引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一批高质量科创人才项目落地。
聚焦高水平生态
突出农文旅融合,打造长三角美丽生态休闲网红打卡地
优化规划布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科学合理分布。持续优化以独溇小海为核心的临沪生态新片区,以金仓湖、电站、万丰为核心的休闲农旅示范区,以东林为核心的现代循环农业标杆区,以西庐园为核心的特色田园样板区,带动城乡生态整体提升。推进苏州特色精品乡村试点、特色康居乡村建设,启动独溇小海特色康居乡村片区建设,新增万丰村苏州特色田园乡村、永丰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确保特色宜居乡村全覆盖。
攻坚拆迁拆违。把实施国土空间全域整治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扬攻坚克难的勇气、闯关夺隘的精神,挂上“作战图”,写出“任务书”,排好“时间表”,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节点化、节点责任化”,以超常决心超常力度全面推进国土空间全域整治工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整体生态与突出问题并重、专项行动与日常管理并行,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力度。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扬尘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开展生态美丽河湖建设,系统推进水岸共治,提升断面水质。强化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工作。常态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大数据运用,依托镇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深化环保网格化监管,强化部门联动和综合执法,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执法、应急等能力建设,营造全社会参与环境共治的氛围。
推进乡村振兴。突出“美丽生态”,绣出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双面绣”,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充分挖掘“老城厢”文化资源,做特做优江南水乡农文旅融合发展精品项目,在厚植“江南文化”底蕴中充分体现“农文旅”元素。启动建设好时尚咖啡、激擎竞渡龙舟赛、电站乡村漫市集、乡村百老汇、东林万丰田园新干线、云山米都、马背上的田园拾光等12大农文旅项目。突出乡村建设重要位置,抓好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镇建设。做优做精农文旅融合发展系列项目,出台农文旅及民宿发展等扶持政策,推进现代农业延伸发展。加快独溇小海二期建设,抓好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
聚焦高效能治理
强化精准简约,打造长三角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区
打造最优政务环境。发布一批高质量服务法人项目、服务自然人项目、智慧政务自助服务事项,推行村社通办、长三角一网通办,拓展一批高频“一件事办到底”及“不午休”窗口、节假日“无休办”事项,24小时智慧政务自助服务事项超200项,通过“线上一网办成、线下一窗办好”,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高效智慧审批服务,提升政务服务精准度和便民度。健全审批监管联动机制,通过“双随机一公开”“双推送”等机制实现审批、监管数据互推互送,做到放管结合。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深化数字化、智慧化等高科技应用,做强集成指挥中心,深化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一个中心+N个应用”治理新模式,推动数字到数据的转变,实现信息精准识别、精准决策、资源精准投放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闭环,构建社会治理的“城市大脑”,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坚持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激活基层发展“红色引擎”。丰富“政社互动”“三社联动”内涵,强化镇三社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壮大社工人才队伍,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完善“全科社工”服务机制,推动“发展型”幸福社区全覆盖,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应用,高效运行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完善群网运行机制,探索“微网格”“楼道长”队伍建设,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聚焦高品质民生
增添美丽笑容,绘就幸福城厢靓丽新图景
抓好民生幸福工程。瞄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现实问题,大力推进政府实事工程建设。严格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抓好重点群体、重点行业就业扶持。加快推进福利院异地迁建工程,年内完成房屋、医养结合护理院及苏州市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三验收”,拓宽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确保服务率全市领先。新建提档一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确保城市社区标准化日照覆盖率达100%。新改扩建西庐中学、城北幼儿园等5个学校工程,建成启用盛园幼儿园。推进健康“531”行动计划,建成镇级康复驿站、社区康复示范点。做好老城区环卫保洁、垃圾分类等工作,竣工投用镇垃圾中转站,建立健全“三定一督”基础设施及督导、收运体系。巩固创建成果,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行稳致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紧盯重要时段、重点场所、重点人群,依托集成指挥中心精准调度,构建疫情防控全流程、精细化、高效率的闭环管理机制,健全镇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持续做好群众防疫教育引导,织密疫情防控网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人民调解孵化基地进驻运行,创新“专家坐诊”模式,提升“老娘舅志愿服务社”、代理工作,推动矛盾源头预防与多元化解。抓好新一轮“雪亮工程”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部门执法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围绕“两升两降”目标,扎实推进“1+2+8”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紧扣危险化学品、冶金工贸、消防安全、危险废物等重点领域,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推进重点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完善安全风险预报预警机制,配齐配强安监执法力量,提高安全防范水平。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持续推进“331”火灾隐患专项行动,建立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