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润成
此书在清朝末年是地理学名著。作者为美国传教士袆理哲(1829~1895)。他在中国生活了十五年,熟知中文,这本书就是用中文写成的。
此书有咸丰六年(1856)宁波华花圣经书房铅印本、和刻本(日本印本)、光绪四年(1878)铅印本和《小方壶斋再续钞》本。笔者所藏的是光绪铅印本,卷首和卷末均有残缺。
这本书是外国传教士写给中国人看的,中国人是否喜欢关系到书的成败,所以作者在吸引读者兴趣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比如,作者精心选择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此书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最初印行时,本名《地球图说》,咸丰六年(1856)经作者扩充内容之后才改称现名。实际上“图说”更名副其实。全书由七幅地图(两幅地球图、五幅大洲图)、近百幅插图和72篇“图说”组成。地图和插图形象地反映了全球和五大洲各国各地区自然人文风貌;“图说”则对地图插图上的内容用文字细加解释。两者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完全符合中国人传统的看书习惯。
又如,作者着意运用浅文言,文笔简洁而生动,很便于读者阅读。举一例子,书中谈到中国的长城和大运河时写道:“万里长城,系中国秦时始皇建之以御匈奴。其城从山海关起,跨直隶、山西两省,逾黄河而西,复跨陕西、甘肃两省,过北至嘉峪关而止,共长五千里之则。其高与厚,各计三丈。此外又有河,为运粮船从入之处,名曰运河。以运粮而名也。其源从天津起,向南过山东省,到黄河港,从黄河再向南,过江苏省到扬子江,南行至浙江省杭州府为止。”短短130余字,竟将中国的两大地理奇迹描绘得如此准确而细致,读者阅读这样的文字无疑是一种享受。
再如,作者悉心挑选外国神秘或有趣的地理现象加以介绍,以收到吸引中国读者眼球之效。例如,描述埃及的“石塚”(金字塔)是“最奇之古迹。非亭非塔,状如塚,皆石为之,基阔,顶尖于峰。其最大者,即其下之一隅量之,长约计六十丈,顶之高亦约有六十丈。塚内或有古人之棺,不知何代所造,其寓意何在,亦未能测”。说到“挪耳回”人(挪威人),“皆戴皮冠,服皮裘,着皮鞋。又因其地冰雪凝结,如外出,常于鞋下套木屐,手执长木一枝,状如撑篙,使一撑而溜走也”。这样的奇闻趣事,加上引人入胜的描述,再配上精美的插图,怎能不引起中国读者的极大好奇而一口气读完全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