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玲
寒风猎猎,红旗飘飘,一袭骑行服,安全帽、骑行手套、防风眼镜,骑行人的全副武装,胯下鲜艳夺目高大的良驹宝马。冬日的清晨,在小城太仓街道的十字路口,我就这样与老同事杨老师相遇了。相互招呼后,绿灯行,只见她飞身跨上山地自行车,如同脱缰的野马,风驰电掣,车把手前两面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
杨老师在机关工作几十年,工作上兢兢业业、认真严谨,做事一丝不苟,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退休时身体有点弱不禁风了,闲来想增强体质,经过比较和喜好,最终选择并爱上了骑行,她想骑行游遍心中想去的地方。
刚开始学习骑行时,为了增强体质,她每天快走或跑步锻炼;为了增强腿力,每天不辞辛苦地骑行。在酷暑难熬的夏季,头上顶着炎炎烈日,脚下是快被太阳烤熟的地,经常是满脸热汗、汗流浃背;在天寒地冻的冬季,冒着凛冽的寒风和零度以下的气温,虽然骑行可以快速温暖身体,但手指却感觉冻得快要掉了。尽管很累很苦,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在天气允许的前提下,每天与车队的骑友到天镜湖环湖骑四到六圈,一天至少骑行25公里以上。
为了能独自处理骑行途中的自行车故障,当骑行队老哥们在途中补胎时,她就站在旁边看,没有想到竟然真的“自学成才”。她发现补胎就如同工作,只要认真细心就可以完成。于是她在网上买了一套补胎工具,通过几次实践,还摸索总结出一套理论,即一摸、二听、三看。当发现胎漏气后,将坏胎用撬棒扒出来打上气,一般情况下用手轻轻摸过去,手能感觉到漏气处呼呼的风声,同时耳朵贴上去能听到哧哧声,最后用手将可能被扎的内胎使劲拽拉一下,十有八九扎胎的地方显露无疑。哈哈!骑着自己补过胎的山地车,飞快驰骋在沙沙作响的地面上,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当体力增强,一切都准备好后,杨老师就开始放飞了。她先是以太仓为中心,向周边骑游,时间掌握在一两天来回。
她就像一只放出笼的鸟,等着自由翱翔的那一天。随着心中的梦想,先骑行去看了沈从文笔下的“睡梦中的少女”——锦溪;到周庄领略它的古镇风情,参观周庄历史博物馆,欣赏它烟雨江南如油画似的美景;而古猗园的一步一景,富有诗情画意,更让人流连忘返。还有阳春三月下扬州看琼花;骑行苏州,欣赏拙政园、留园的曲折迂回,欣赏移步换景的画面,品尝苏州名小吃,蜜汁豆腐干、苏式招牌菜松鼠桂鱼……骑行上海与当年一起上山下乡的知青聚会,游览修缮一新的“大世界”,到上海博物馆观看“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拜会了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夜游秦淮河,领略“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的风情。骑到哪里,看到哪里,想停就停,想走就走;骑到哪里,吃到哪里,吃遍天下美食。爽!舒服!自由自在,不受班车的制约,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遵守交通规则,与爱驹山地车完美融合,让滚滚车轮“亲吻”祖国的大好河山,她就是个自由自在的骑游人,拥抱大自然,享受亲密的接触,与退休前循规蹈矩的生活简直是换了个活法,如果说退休前的生活是圈养,那现在的生活就是在大自然里散养了。
一个人骑行可以骑得更快,一群人骑行可以骑得更远。有了这些短距离、中等距离的骑行锻炼,心更野了,想飞得更远了。
2017年5月30日,他们一行五人,三男两女从太仓公园南门口,告别了依依不舍的十余位送行的车队骑友。队长一声令下:“兄弟姐妹们,飘啦!”只见大家一个个飞身上车,依次整齐排列,自行车上的小红旗迎风招展,奔逸绝尘,一眨眼就没了人影。
北京的骑行,单程历时16天,骑行1500公里,于6月14日10点到达北京南站,广播里正播放着“北京欢迎你,像音乐感动你,让我们都加油超越自己,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听着歌曲,他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这首歌唱出了骑游人的心声,他们欢呼雀跃,他们平均年龄66岁,奇迹般地实现骑游北京!是啊!年老并不可怕,老去的只是年龄,年轻的是心态。这本是一项年轻人的骑行运动,然而,老年骑游队伍每到一处都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引起人们的围观、惊讶、问候、拍照或合影,不是明星胜似明星。
他们一路北上边骑边玩,游览了风格各异的城市和名胜古迹、名人故里。扬州瘦西湖、宿迁项羽故里、淮安周恩来故居、曲阜三孔、济南趵突泉、天津五大道以及北京故宫、长城、颐和园,还去卢沟桥上数狮子等等。品尝了德州扒鸡、天冿狗不理包子、廊坊的烤羊腿……
杨老师说:“骑行让我不再宅家,人变得阳光开朗了。”
她以“低碳生活,绿色出行,骑乐无穷”的环保理念,要在有生之年以健康的体魄用双脚蹬着车轮,一圈一圈地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晒黑肌肤,劳其筋骨,让汗水和雨水在皮肤上交融,头顶蓝天白云,带着勇敢和快乐,亲吻山川河流,用滚滚车轮丈量人间友谊,结交各地的新朋友,跟着放飞的心去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