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生>>>
□本报记者 张瑜 文/图
王冬生,市公安局城中派出所民警,中共党员,1999年12月入伍,2016年转业参加公安工作。服役期间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被空军评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曾经在蓝天翱翔,搏击长空,如今在社区行走,事无巨细;曾经案头工作,如今面对群众。退役军人王冬生,成为一名社区民警,身份变了,工作变了,他扎根基层一线,在人生新的起点上从容出发。“很多东西改变了,有些东西却不会变。”对王冬生来说,保护群众、服务群众的方式在改变,但忠诚担当的使命不会改变。
■忠诚无畏,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7年军旅生活,锻造了王冬生勇敢、坚强的宝贵品格。在一线警务工作中,当危险来临,他始终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夏日的一天,王冬生所在辖区有居民报警,称邻居家中冒烟。救火抢险,刻不容缓,他带领辅警火速赶到现场,得知冒烟的屋内有个80多岁、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被困。
王冬生毫不犹豫冲上楼,第一个撞开房门,滚滚浓烟扑面而来,根本无法看清屋内的情况。但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王冬生强忍着刺鼻的烟雾,猫着身子用两手摸索着前进,一边大声呼喊“有没有人”。就在这时,滚滚烟雾里传来微弱的断断续续的呻吟声,他循声快步摸索到房间的床边,发现了奄奄一息的老人。老人无法动弹,王冬生用全身力气连拖带拽把近200斤重的老人带出了火场。直到老人被送上120急救车,王冬生瘫坐在地上,此时他全身已经被烟火熏得乌黑。“知道屋里有人,来不及多想,脑子里全是要把人救出来的念头。”没有豪言壮语,王冬生用行动书写为民初心,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耐心细致,关键时刻为民解难
在王冬生的辖区,大家都知道,他是有名的“贴心人”,哪家有了难事都会想起“小王警察”。年近六旬的王阿姨,带着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在王冬生的辖区租房居住。王阿姨儿子不与人交往、不与人说话,常年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玩手机,房间也不让人打扫。6月过后,天气猛地热了起来,但王阿姨的儿子还是足不出户,披头散发地闷在房间里。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王阿姨打通了王冬生的电话,王冬生接完电话二话不说,拿了理发用具和同事直奔王阿姨家。
王阿姨儿子拒不开门,王冬生和王阿姨轮番上阵劝说,好不容易才哄开门。长久没有打扫的房间弥漫着刺鼻的味道。王冬生丝毫没有介意,而是试图和王阿姨的儿子交流。经过一番劝说和引导,王冬生终于给王阿姨的儿子理完了发。最难的事情办完,王冬生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开窗通风,拿起扫把和抹布,和王阿姨一起把房间打扫了下。看着窗明几净的房间,王冬生正准备离开,王阿姨说啥也不答应。
王阿姨掏出200元硬往王冬生手里塞,王冬生婉言拒绝。见王冬生态度坚决,王阿姨又拿出西瓜递给他。“阿姨是真的热情,其实都是一些小事,作为社区民警,为民解忧是本分。”王冬生这样说。
脱下军装,穿上警服,从保家卫国到守护人民,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王冬生以一如既往的战斗精神工作在基层,以一心为民的服务情怀坚守在公安岗位上,践行着“走万里路、进千家门、解百家难”的目标。王冬生无时无刻不把群众的事铭记心中,又一件一件落实到行动上,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