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金
说起城墙,大家都知道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凡去北京旅游,登八达岭,眺望塞北风光,怕是大概率的选项。可你知道吗?太仓也曾经拥有城墙,而且雄伟气派。可惜的是,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消失,至今年轻人知者甚少。
有关太仓城墙的历史资料所存不多。由太仓市政协编辑出版的《太仓老街桥》中有一段记录:“元至正十七年(1357)农民起义军张士诚据吴称王,为防倭、海寇侵犯,遣部下高智广移常熟支塘城墙,筑太仓城。”现在,老一辈太仓人可能还有城墙的记忆,但能够说个子丑寅卯的不多。对于这样重要的历史古迹,只有记忆而少有记录,我颇感遗憾。
我小时候见过城墙,也爬过城墙,和它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这段已尘封六十年的记忆,一旦打开,依然恍如昨日。
解放初期犹存的城墙,可围绕城厢镇一圈,全长约九公里。城墙约三四米高,宽二米左右,上面还算平坦,可以三四人并行。记忆中好像有四个大城门,依次为东、南、西、北门,小城门有小西门、小北门。城门都是铁制的对开门,笨重而结实,用一根挺粗的方木作横栓,开关城门时,发出刺耳的“嘎嘎嘎”声。门洞进深五六米,两侧厢间供门卒居住。西城门的北端有斜斜的石阶,可以拾级而上。
城墙外面有护城河紧紧围绕,鸟瞰护城河呈椭圆形。据老前辈说,应该是先挖河后建城墙,这样,挖出的黄泥即可用来砌墙,也可作墙体中间的垫土。如果倒过来安排,挖出的大量泥土就无法处理了。大西门地段的护城河,与城门之间有一座吊桥,关城门时把桥吊起,开城门时把桥放下。解放前,为防盗贼进城,每天下午五点关闭城门,翌晨五点开启城门。
另外,为使护城河与城里的致和塘、盐铁塘相互沟通,又设置水城门(俗称水关),两扇铁门直坠河底,开关时间与大城门一致。虽然表面看守护很严格,但解放前还是盗贼横行,民不聊生。为什么?那些门卒平日见惯了、听多了官场的腐败,于是上行下效,只要谁给好处,就给谁通行。
那时,我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出于好奇,曾相约一起绕城墙兜一圈,每人带好干粮和一瓶水。在周日早上八点,从太仓公园北面沿着斜坡,互相搀扶登上城墙,然后,顺着次序先到西门,然后到南门、东门、北门,最后仍旧回到出发点太仓公园,足足走了三个半小时。虽然个个都跑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脚底都磨出了水泡,但都感到很有意思,走遍了太仓城墙,觉得十分自豪!
春天,我们常在城墙上放风筝,非常舒坦惬意。这与平地上放风筝不一样,因为这里地势高,风也大,不用助跑就可以放飞,比平地上省力得多。但一定要看清路况,当心摔倒。一个小伙伴,因一时兴奋忘乎所以,重重地摔了一跤,膝盖皮破了,后来送他到医院包扎,所幸当时的医院就在附近,之后,又一起搀扶着他回家。
秋天,我们在城墙上抓蟋蟀,斗蟋蟀,玩得十分带劲,常常乐而忘返。记得那时城墙上的几个碎砖堆,被我们翻来覆去,弄得乱七八糟,彼此的衣服沾上泥灰,连鼻孔里也是灰尘。我们玩得得意忘形,也就顾不上这些了。
那么,后来城墙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人们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不强,加上解放后国泰民安,社会太平,城墙业已丧失它的护城功能。城墙常年失修导致倒塌,直至最后完全消亡。对此,如果仅仅感到惆怅、遗憾远远不够,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予以弥补呢?比如,可否请相关部门专家考证一下,能不能在西门或北门复制部分城墙故址,作为太仓历史文化积淀的纪念,还可作为太仓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