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成了展厅 张林:“藏品可以还原历史!”
走进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一栋普通写字楼,推开大门,仿佛瞬间穿越回80年前的硝烟中——展柜里一顶锈迹斑斑的日本90式钢盔,展架上一柄带着皮挂的“30式”军刺仍闪着幽冷青光。最醒目的位置,悬着一块长约2米、宽40厘米的斑驳匾额,黑底褪成灰白,却仍能辨出右起竖题的“遭日飞机连续轰炸计毁房屋十阁……”等字。
展架上的刺刀是日本38式步枪上的刺刀 苏报融媒记者 吴涛/摄
收藏它们的主人叫张林,走进这间办公室,这里就像一个博物馆“展厅”,满满当当存放的都是他数十年精心收藏的藏品。张林如数家珍地向每一个参观的人讲述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这里展示的每件藏品他都熟稔于心。“我想让同龄人,更想让00后、10后知道,脚下这片土地曾怎样被践踏,又靠什么站起来。”12岁那年,张林捡到了一枚战争时期遗留下的步枪的弹壳,打开了他的收藏生涯的大门。张林说,搜寻历史往往会揭开很多中国人民饱受欺辱和磨难的往事。为了寻找更多的史料,张林曾多次前往日本,收藏到很多见证侵华日军罪行的报纸、图书等。2017年,他在日本的一家旧货店发现了日方记录的有关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阵亡的文件,文件详细记录了左权将军牺牲前的最后时刻,深刻反映了八路军当年的艰苦卓绝和左权将军的英勇与顽强。张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文件带回来。他找到店主,几经周折终于将这些资料买下。之后,他辗转找到左权烈士的亲属,将这些文件捐赠给了他们。
张林收藏的记录日军罪行的匾额 苏报融媒记者 吴涛/摄
张林收藏的这些物品,每一件都配有“身份档案”,一顶90式钢盔盔口圆形,整体更接近钟形,前后左右对称,有着良好的被弹曲面,钢盔下缘稍宽,形成一个略微突出的帽檐,在盔顶上部有4个小气孔用来通风。头戴这种钢盔、手持三八式步枪凶神恶煞的日军士兵是很多历史照片上记录下的形象。“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军队大量缴获了这种钢盔。这种按亚洲人头型设计的钢盔比较受中国士兵的欢迎,在解放军中甚至服役到上世纪70年代末。另外,不少农民给这钢盔的后面加了个木手柄,被改造成舀水、舀粪的农具。这也是它最好的赎罪方式了!”张林说。
张林收藏的抗日大刀 苏报融媒记者 吴涛 /摄
“这是30式刺刀,也就是俗称‘三八大盖’的38式步枪上的刺刀。”张林说,他对二战史及这把刺刀作了认真研究。小仓兵工厂初名关口制作所,1861年2月兴建。1870年起称为东京炮兵工厂,又称小石川炮兵工厂,1923年起改称东京陆军兵工厂。“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小仓兵工厂生产的步枪及刺刀大量用于中国战场。这种带皮挂和刀鞘的刺刀方便士兵携带,刀上沾满了抗日军民的鲜血,是日军侵华的罪证。”而那方匾额,则是张林从日本一处旧货市场上觅得。“我看上面写着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后,这户人家遭遇日本飞机连续轰炸,损毁房屋共计十阁,到两年后才募资重建。”张林轻抚匾额边缘的焦黑痕迹,他说这不是冷冰冰的物件,而是带着体温的铁证。
张林进行抗日战争主题宣讲 受访者提供
除了这些,张林还收藏了不少报废的抗战期间中日两军的装备,包括当年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和八路军使用的木炮土雷等。“从这些藏品中,可以发现当时日军的武器已相当精良,而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的武器则十分简陋,双方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拼杀较量,我们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真的不容易!”几年来,张林先后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苏州革命博物馆等馆无偿捐献了2000多件珍贵文物史料。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张林说,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历史,他喜欢去研究藏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藏品不会说话,但可以还原历史,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这些东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读懂历史”。
(苏报融媒记者 吴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