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城市更新提质增“颜” 巧绣宜居宜业新画卷
近年来,江苏南通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将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生态修复、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一批批惠民工程从蓝图变为现实。从滨水绿地的焕然一新,到历史街区的“微更新”,南通正系统性重塑城市的公共风貌,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出一幅宜居宜业的城市新画卷。

“一河清水两岸绿,满眼锦绣赛江南。”漫步在通州区通吕运河北岸公园,欢声笑语萦绕耳畔。这片曾经的“城市边角料”,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热门打卡地。市民吴女士说:“以前这里就是一块荒地,现在已改造成了公园,公园里适合孩子游玩的设施很丰富,大人们也能在此休闲娱乐,整体配套设施比较完善。更贴心的是,园内设置了不少智能设备,还可以为手机充电。”

依托水运之便,通吕运河沿岸曾是企业的“聚集地”,废水、废气、噪音等污染问题一度成了周边居民的“心头病”。为此,通州区打响了“生态保卫战”:投入数亿元,拆除各类工业企业18.4万平方米,处理2.5万吨污水……如今,通州区运河沿岸已完美蜕变,一个融合了历史文脉与现代活力的“水岸客厅”正展现着魅力新区的生态形象。通州区住建局副局长曹云峰介绍:“通州区运河沿岸改造完成后,成为了区域热点,人气非常旺。为提升群众运动体验,我们不仅设置了大量太阳能健身器材、太阳能充电设施,还打造了智慧步道,通过更智能化、科技化的手段,让运动更便捷舒适。后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管理,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蜕变,在南通并非个例。近年来,南通持续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推进生态修复与空间重塑:累计完成600公顷五山滨江片区生态复绿,建成11条沿路绿道,完成7个蓝绿空间与生态河岸建设,文峰公园、盆景园等7个公园绿地实现提档升级,46条河道水系得到综合治理。城市的绿色骨架不断夯实,滨水空间焕发新生,市民“出门见绿、漫步亲水”正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历史文脉的传承与活化。在濠河片区,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工作正以“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的方式稳步推进。寺街西南营保护利用工作专班负责人陆春新说:“截止目前,我们已完成了寺街、胡家园、掌印巷、西南营巷等街巷的基础设施改造;在沿线的院落修缮方面,我们同步推进西南营巷的包壮行故居、掌印巷的徐宗幹故居,以及寺街的管仲谦故居的保护修缮,这些工程有望在年底前逐级完工。”

从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到文保建筑系统修缮,从红色遗迹与文人旧居活化利用到多元业态的逐步导入,寺街西南营保护利用项目正成为南通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陆春新表示:“我们利用3至5年的时间,在寺街与西南营巷之间打通一条可观可感可赏的旅游线;利用5至8年的时间,将其打造成‘六桥集贤里、产业创新区、文旅目的地’。”

近年来,南通扎实推进首轮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实施8大工程、34项重点任务,累计推进上百个更新项目,推动城市在服务效能、人居环境、经济业态、文化遗产、风貌特色和安全发展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208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建口袋公园100余个;实现市区1.4万公里地下管线“综合监管+智慧监测”全覆盖,更新供排水管道120公里,完成燃气管网改造282公里;首批16个完整社区试点建设初见成效,社区服务功能与居住品质同步增强。五山滨江片区600公顷生态绿地再现生机,10个沿线特色示范段成为市民可观可感的网红打卡点,长江体育公园建成开放;同时,建成沿路绿道11条,完成7个蓝绿空间与生态河岸建设,实施46条河道水系综合治理,城市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下一步,南通将以新一轮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方案为统领,推动濠河、唐闸、五山滨江、国际家纺城等16个重点片区统筹更新,变“点状更新”为“片区统筹”;振兴传统商圈、活化历史街区、借力体育赛事,推动文商旅融合;推进1万户适老化改造,新增180个社区食堂和4000个普惠托位,优化电梯加装政策,构建全龄友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