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小店”创新记|稻田“指挥家”,用“科技范儿”种出金色“丰”景

来源:交汇点新闻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5-11-10

编者按:从活态传承的手艺人,到“逆袭”人生的自强者,再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在我们周围,活跃着很多个体工商户。“秤砣虽小压千斤”,个体工商户是江苏经济“基本盘中的基本盘”。

即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联合省私营个体经济协会推出“了不起的小店”创新记系列报道,展示个体工商户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一条与小店共同成长的奋斗故事,也展现江苏扶持“小个体”迸发“大能量”的“暖心”举措。

金秋时节,又闻稻香。长江南岸的江阴市周庄镇长南村,程雪峰迎来农场的第十二个秋天。登峰家庭农场负责人程雪峰站在田埂上,黝黑的脸庞映着丰收的光泽,目光笃定地望着眼前的一片金黄:“尽管今年天气状况复杂,但收成还算不错,亩产1250—1300斤,品质也很好。”

底气,来自对科技种粮的信心。

时间回溯到2013年,怀揣着对土地的眷恋和对农业现代化的憧憬,程雪峰在家乡创办了登峰家庭农场,立志要在田里干出一番天地来。为什么想要在农田里奋斗?程雪峰直言,童年时期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是他心中刻骨铭心的记忆。“每年一到‘双抢’,父母天还没亮就下田,有时候还得在屋外点着油灯劳作到深夜。那时候我就认定了一个理,农业不能光靠天吃饭,得靠技术和理念创新。”

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种粮之路。他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新型农民培训,如饥似渴地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很快,农场里“新农具”“新农活”越来越多:无人机飞防植保、自动化育秧播种线、物联网监测系统……这些科技装备,成了程雪峰的“得力干将”。

“以前打药,一个人一天忙不了几亩地,现在无人机一天能作业几百亩,均匀又省药。”程雪峰算了一笔账,“采用机械化、智能化种植,亩均生产成本下降约15%,而产量和品质却稳步提升。”

“好米是‘种’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从稻种筛选,到田间管理,再到收割、烘干、加工、储存,程雪峰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精益求精,他表示坚持生态种植理念,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为确保大米的新鲜口感,他还引入了先进的低温冷藏技术,并推出了“订单种植+按需加工”的模式,客户下单后,他才将稻谷加工成新米,最大限度锁住营养和香气。

酒香也怕巷子深。解决了“种得好”的问题,程雪峰开始思考如何“卖得更好”。他注册大米商标,并给自己起了个亲切的绰号——“米哥”。在营销方面,他不仅通过农超对接、单位集采等传统渠道销售,更大胆“触网”,利用微信社群、电商平台等进行推广。

渐渐地,“米哥”这个名字和他家的高品质大米一起,赢得了越来越好的市场口碑。他家的富硒米、稻鸭米,能卖到10元一斤。一方方稻田,真正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卖品牌”的跨越。

登峰家庭农场的成功,并没有让程雪峰满足于“一花独放”。作为长南村乃至周庄镇种粮大户的带头人,他深知“共同富裕”的分量。积极发挥“领头雁”作用,程雪峰主动分享种田技能,把自己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田秀才”,带着附近农户把水稻亩产从800斤提高到了1400斤。家里自家购买的100多台(套)大型农机设备,他也共享给周边小农户使用,提供从育秧、插秧到植保、收割、烘干的全程社会化服务。

深耕大米产业多年,他与妻子朱月菊共同创办的“米娃农学院”,成了孩子们感知大地脉动的田间课堂和孕育乡土情怀的“造梦工场”:春天教插秧,夏天讲除草,秋天办丰收节,冬天开农耕故事会,书本外的四季课堂鲜活灵动。在妻子的协助下,程雪峰还在稻田里举办起了音乐会、足球赛,让农业版图插上了文艺的翅膀。“‘苏超’决赛那天,我们举办了第七届稻田足球赛,现场很热闹,大家都玩得很开心。”

除了妻子,程雪峰的女儿程登莺现在也是农场的重要成员。前年,原本在无锡市区工作的程登莺回到家乡,和父母一起经营农场。“传统农业容易让年轻人畏苦畏难,合作社的社员平均年龄偏大,今后这田谁来种?”她说,自己想用实际行动回答这个问题。返乡之后,父亲告诫她“别把务农当退路,要当事业来做”。程登莺深知,唯有让种地变得更有意思,才能开拓新的未来。

女儿的加入为农场的经营管理注入更多新意。程登莺通过在举办“稻田写真”“插秧比赛”等活动,使传统农耕文化焕发新活力。在产学研方面,去年,合作社在江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和扬州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成功获评江苏省(江阴)水稻科技小院。

看着金色稻田上,创意一个又一个地涌出来,程雪峰颇感自豪,更对年轻人种地充满希望。他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带着创新思维回归土地,创造出新的丰收,因为“土地从不会辜负真心对待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