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融”“联”“链”——2025淮海人才发展大会释放“近悦远来”强磁场,书写徐州“人才生态”新篇章

来源:徐州日报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5-11-10

刘邦故里,大汉之源。一场人才的盛会如约而至。11月8日,2025淮海人才发展大会举行,四海英才汇聚,共同谱写了一曲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华彩乐章。

大会精心设计了1场主题活动、11场专题活动和11场县(市、区)特色活动,全方位、多维度展现了徐州尊才爱才的深厚底蕴、聚才用才的满满诚意,以及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坚定决心。

海纳百川,营造近悦远来“强磁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个“聚”字,道出了人才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徐州深知,要让人才近悦远来,必须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让人才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尊重与价值。

以“礼”聚心,彰显城市温度。备受瞩目的大会颁奖环节,是一次城市对人才价值的致敬。获得市“双创计划”资助的高层次人才与团队代表,他们带着前沿技术与创新项目,为徐州产业升级注入“硬核”力量;在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上为徐州摘得2金1银的选手及教练们接过荣誉证书,这份成绩不仅是个人技艺的彰显,更印证了徐州技能人才培养的坚实成效;每年选拔的100名产业骨干人才代表,他们将成为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中坚力量。这种公开的、高规格的表彰,极大地增强了人才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获得感。来徐创业的中沛江苏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贡亮动情地说:“徐州这座城市让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份“安全感”与“归属感”,正是徐州礼遇人才的生动注脚。

以“策”聚力,提升引才精度。 政策是引才的“风向标”和“吸铁石”。大会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专项支持政策,覆盖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全类型,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从住房补贴、项目资助到职业晋升、成果转化,形成了一套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徐州的专项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布局新兴产业的决心,也让我们这些从业者有了更大的发展信心。”一位数字文创领域青年人才的心声,代表了政策精准滴灌带来的强大吸引力。这种针对新兴领域精准发力的政策供给,展现了徐州在引才方面的前瞻视野与战略眼光。

以“情”聚气,扩大品牌影响。 大会邀请在徐成功创业的人才现身说法,为徐州“代言”,是大会“聚”才的又一特色做法。这些“过来人”的真实经历与感悟,比任何宣传资料都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他们口中的“徐州故事”,生动诠释了这座城市成就人才的优良生态,形成了强大的口碑效应和“以才引才”的良性循环。

校地共生,构筑产教融合“新高地”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人才的富矿、创新的源头。徐州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深谙“融”字要义,着力打通校地融合、产教协同的经脉,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共建平台,“融”汇培养新动能。 大会亮点之一———徐州人才商学院的揭牌,是校地深度融合的典范之作。学院由徐州市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共建,致力于将落地徐州的人才培养成“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创新、又会融资”的高素质复合型科创人才。这一创新载体,打破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壁垒,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生动实践,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多维度”人才支撑。

共攀高峰,“融”创未来新产业。徐州医科大学和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分别获批承建细胞基因技术和深地领域省级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并在大会上获授牌。这两家研究院的建立,是校地携手向未来产业进军的标志性事件。它们为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搭建了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科研突破的高端平台,是徐州在未来产业赛道上抢占先机、赢得优势的关键落子。

区域协同,打造一体发展“共同体”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徐州胸怀“联”字格局,主动打破行政壁垒,携手周边兄弟城市,共同下好区域人才工作“一盘棋”,探索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协议引领,“联”出协作新框架。大会上,徐州与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其他9市代表共同签署了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在人才政策互认、人才市场互通、人才项目共建、人才培养共促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资源共享,“联”出发展新优势。 通过探索信息互通、活动联办、资源共享等一体化发展新路径,区域各市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抱团出击的良性格局。这不仅能显著降低人才流动的成本与门槛,促进人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更能凝聚区域合力,共同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中心担当,“联”出区域新未来。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主动牵头推动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是其履行“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带动能力”使命的责任担当,展现了服务区域发展大局的胸襟与魄力。这一“联”,不仅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人才动能”,也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徐州方案”。

多链耦合,打出精准赋能“组合拳”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同向发力。徐州运用“链”式思维,围绕发展需要,打出了一套多路径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的“组合拳”。

金融“活水”,“链”接创新全过程。总规模30亿元的新兴产业专项母基金在大会上正式亮相,精准投向“343”创新产业集群。这项基金,如同“及时雨”,将为人才项目提供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全周期金融支持,有效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资金难题,让人才的奇思妙想能够顺利“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生态优化,“链”就成长好环境。从对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的快速出台,到灵活多元的人才评价激励措施,再到在校园中用真实项目教学、涵养工匠精神,徐州正致力于打造一个让各类人才都能找到舞台、发挥价值、获得尊重的优良生态。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牌得主、徐州技师学院教师刘峻尧感慨政策与备赛内容高度契合;他的教练张晴则表示依托政策建立了阶梯式培养体系。这充分说明,良好的成长生态,是留住人才、激发潜力的根本所在。

风起彭城,未来已来。本次人才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徐州的人才工作进入了新一轮的提质增效阶段。“彭聚英才·城就未来”已不仅是响亮的口号,更是生动实践。从真诚“聚”才的满腔热忱,到深度“融”合的路径创新,再到区域“联”动的格局提升,直至多“链”协同的系统赋能,徐州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机制、更加优越的环境,构筑强大的人才引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