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再出发 ——写在太仓市撤县建市三十周年暨德企发展30年之际(下)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3-03-28

□荣仲平

  (一)1993年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太仓县,设立太仓市,揭开了太仓历史崭新的一页,从此太仓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当中国式现代化太仓新实践蓄势出发时,历史已不经意完成了三十年的时空轨迹。

  由“县”变“市”,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是太仓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全方位的变革,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希望。大家都在期待一个万象更新的太仓,一个乘“市”而上的太仓。三十年来,太仓人民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发展业绩,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太仓速度”。

  历史,总是在回望中意味深长。当太仓人集结能量,用新的智慧和眼界破解这一不同寻常的“历史单元”时,我们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历史的发展往往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这里有历史的契机和积累,也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认真研究和总结这耐人寻味的三十年,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太仓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十年风雨写春秋,三十年奋斗铸辉煌。对于有着4500年历史的太仓,三十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个句点,我们只能选择重要关节,选择几个维度总结,因为一个地区的发展道路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三十年,一个新生的稚童,走过少年,步入而立之年。三十年放之于历史不过白驹过隙,于太仓却见证了一座城市的蝶变。事实和数据也许是枯燥的,但它最简单,也最雄辩,在总结太仓撤县建市三十年的成就时,最容易找到共识。太仓运用了看得见的“统筹之手”,神奇地编织出了一幅物阜民丰的和谐画卷,抒写了一座城市的精彩传奇。

  恢宏华彩、波澜壮阔的时代乐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谱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时代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绘就。三十年来,太仓乘“市”而上,以实干拼搏铸就实力之城;顺“市”而为,以合作共赢塑造开放之城;因“市”而谋,以精致匠心构筑品质之城;因“市”利导,以初心情怀雕琢幸福之城。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谱写出了绚丽多彩的动人篇章。我们的经济更强了,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产值分别是1993年的30倍、70倍和17倍;我们的城市更美了,城市更新优雅成长,娄江新城磅礴崛起,主城港城美美与共,构筑起如诗如画的田园之美。太仓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92年的6.5平方公里增加到2022年的150平方公里;我们的交通更发达了,从沿江高速通车到“5+1”轨道交通网络形成,“任督二脉”悄然打通;我们的人民更富裕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3021元增加到2022年的76733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31元增加到41446元,分别增长约25倍和21倍;我们的文明程度更高了,社会保障健全,科教文卫发达,百姓安居乐业……历史悠久文化愈盛的太仓正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无穷魅力。

  历史的轨迹,可以看出发展的脉络。回溯太仓三十年的发展轨迹,一条线索清晰可见:改革开放的天时、江风海韵的地利、幸福善治的人和,

汇聚起太仓“由农到工”“从内到外”“从量到质”跨越的澎湃力量。三十年来,创先争优、务实创新的太仓人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奇迹,从一个“鱼米之乡的江南小县”发展到全国县域经济的“领跑者”。太仓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强,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全国性荣誉,成为全省首个获得“长安杯”的县级市……一个流淌着神韵而又饱含着张力的新太仓正在奏响新发展理念下的动人交响。

  回顾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我们深深体会到:于弯道中进位,于关键处奋进,激动人心的表象背后是浪遏飞舟,风雨彩虹。那些看不见的力量,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变量”,比数据更为亮丽和深远的,是全市上下拼出“太仓速度”的精气神。激发我们率先领先的志气、攀高比强的勇气、团结奋进的士气就是“精致、和谐、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

  (三)让人民幸福,这是太仓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也是“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太仓三十年发展道路上,接力描绘“以人民为中心”的斑斓画卷,始终烙印着鲜明的发展成色、民生本色和幸福底色。

  如何在现代化历程中以“人”的视角来谋定城市的发展使命,切实增进人民的福祉?太仓面对责任这道考题交上的一份厚重答卷,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深刻内涵。太仓这座城市带给人民的,不是枯燥的经济数据,而是让群众切实感觉到城市有温度、生活有温情、人间有温暖。太仓幸福的味道就像夏日繁花,芬芳扑鼻;就像冬日暖阳,遍洒大地。广场上的轻歌曼舞,公园里的闲庭信步,书屋中的怡情养性,成为这座城市最生动最幸福的剪影。对于百姓来说,家前屋后的安宁祥和,才是最为靠得住的人间烟火。

  回首太仓三十年经济跨越发展的每一个脚印,我们皆可窥见民生的影子,太仓手握民生之笔,始终把民生作为首选项,精描细画,用汗水浇铸幸福坐标,写下了温暖的篇章。凝望太仓共建共享的民生情怀、民生实践,更有值得载入史册的经典镜头:那是太仓在这场疫情防控大战大考中展现出的“太仓速度”“太仓温度”。

  这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价值原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七成,体现出市委市政府的民本情怀。或许还原几个场景,能更清晰地看到民生日益改善。教育优质均衡多元特色发展,在全省率先普及了15年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堪称“全国样板”,西北工业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落户太仓,彰显着学有优教的暖心。率先实现了医疗、养老、低保三大保障并轨,国家“大病保险”新政植入“太仓模式”。瑞金医院太仓分院让病有良医触手可及。中国康养百佳县市榜首的长寿之乡衬托出老有颐养的安心。“政社互动”创新实践、公共法律服务“太仓模式”全国推广,荣捧“长安杯”,让百万市民“此心安处是吾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大剧院、美术馆、市民文体中心、市民公园、古松弄等老旧小区更新等一批民生工程变成民心工程。

  (四)一个健康的躯体,总能展现优美的协调性;一座和谐的城市,总能弹出美妙的协奏曲。

  实践表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挑战。“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种种烦恼考验着太仓人的智慧,也考量着太仓发展的未来。

  三十年来,太仓坚持量质并举,更加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全力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均衡性,量变产生质变,裂变促成巨变,避免“木桶”效应显现。

  俯瞰太仓城市发展轨迹,天蓝地绿、河清湖美已成为人们最直白而深情的表述。“一心两湖三环四园”涵养着这座城市的生态体系,贯通绵延的新浏河风光带,“出门见绿、移步见景”的公园极目入怀,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在太仓人的眼里已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奋力追求的一个更高发展阶段。太仓人响亮地提出了“生态优先”的战略口号,从污染防治到生态修复,从城市生态体系到绿色低碳发展,曾经引以为豪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再现娄东大地。

  人之魂,文以化之;城之魂,文以铸之。一个城市的无限魅力,来自其散发出的人文精神光芒。三十年来太仓以文脉滋养城脉,海运仓、天妃宫、樊村泾……传承着融江追海的文化基因。娄东大地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微光成炬,烛照未来,无数次浴火淬炼,重塑一座城市的精神风骨。“精致和谐、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已成为全市人民的文化内核。山水田园般的太仓,孕育着多姿多彩的太仓文化,用太仓文化的融江追海精神赋能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让城市之魂再度成为“复兴”文明的感召之源,和谐美丽的幸福新家园,太仓人渐行渐近。

  理念之变引领时代前进,时代之变考验抉择智慧。太仓人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程度越高,越是要夯实发展的法治根基,越是要以法治建设破题引领经济发展腾飞,于是提出了“让法治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的发展理念,太仓开创了“政社互动”、网格化联动机制、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等多个全国率先领先的实践举措,探路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形成了“多元普惠、和谐善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法治正成为太仓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成为太仓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的重要砝码,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层动力。

  (五)马克思曾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所谓机遇,不过是“历史环境”造就的历史机会。机遇从不会给因循守旧的人带来奇迹。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能否以变革乘势而上,将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兑现为太仓发展的动力。

  一座城市,只有看清自己所走过的路,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现实中不断校准前进的方向。抓住机遇、赢得美好未来,错失机遇、落后一个时代。三十年来,太仓抓住了浦东开发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大机遇,实现了“由农转工”“由内转外”“由量转质”的历史性跨越。回顾太仓的发展,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在变局中抢抓机遇,在逆境中创新有为。当下的太仓,再次站到了历史性跨越的新起点上。身处改革攻坚关键期、转型升级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当太仓准备“借船出海”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叠加,特别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沪苏同城化步伐提速,太仓将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黄金机遇。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今天的太仓,天时、地利、人和俱在。历史的契机又一次等待我们把握,面对新时代的奋进坐标,太仓在国家“命题”中寻找“答案”,再一次迸发出把握未来的胆略智慧和激越豪情,一系列宏观谋势、中观布局、微观落子,给出了太仓特色的创新回答:围绕“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目标定位,奋力拼出“太仓速度”,在新起点上吹响了做优“接轨上海、以港强市、对德合作”三篇文章的嘹亮号角,把“上海下一站”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下一站上海”的奋斗追求,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精心描绘中国式现代化太仓新图景。

  (六)改革未有穷期,创新正当其时。太仓三十年的扬帆奋进史,实则是一部改革创新史。

  太仓的每一次腾跃,都蕴涵无数改革创新的理念和举措,而每一次改革创新,让太仓克服了“成长的烦恼”,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质量明显提升。太仓的每一次华丽转身,都定格了勇立潮头、勇于创新的风采;每一处跋涉脚印,都镌刻着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劲头。实践证明,改革里既有化蛹为蝶的秘密,更有乘势而上的动力。

  东风浩荡满眼春。三十年来,太仓,这片江风海韵的江南福地,龙腾虎跃的发展沃土,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涌动着澎湃的浪潮,跃动着勃发的生机。从1993年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开发区,到如今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太仓港作为一类口岸开港到“长江第一港”;从1993年第一家德企克恩-里伯斯入驻太仓到如今拥有470多家德企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从“双信三即”到“太舒心”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大胆创新,勇于尝试,一切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让太仓的一块块“试验田”生机勃勃。

  靠什么在危机挑战中破浪前行?用什么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彩篇章?太仓的回答是:创新引领。风只能吹灭蜡烛,但会让火燃烧得更旺。一个城市的无限活力,来自其创新驱动的神奇力量。创新对市场、资源、人力、制度的拓展与重构,正成为驱动太仓发展的新动能、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太仓借力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在发展路径上迈出了跨越“创新峡谷”的坚实一步,加快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汗水经济”向创新经济、数字经济转变。太仓,昔日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如今正沿着创新转型的航标“扬帆起航”。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之本。高铁、高校、高端科研院所的多重叠加,太仓不断加码吸引人才的筹码,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天下英才,“才聚太仓更幸福”,太仓成为引才强磁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有更多人才上演沪太“双城记”,也给太仓人才招引带来了更多吸引力。同时,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集聚将反哺城市的产业发展,丰富着太仓这座城市的“大脑智慧”,成为创新发展中另一大动能。

  (七)三十年风雨兼程,我们有太多的追求和思索;三十年辉煌历程,我们有更多的清醒和坚定。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城市强。这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知灼见,正是三十年来也是今后太仓跨越发展的基本逻辑。

  三十年来,太仓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强大气场始终在鼓动、在加热、在升腾,你追我赶、同频共振的“场效应”越来越强劲,涌动着激情跨越的澎湃力量。发展的基础在产业,产业的关键在项目。市委、市政府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盘”,壮大“3+3”产业创新集群规模,擦亮“做航空,到太仓”“建总仓到太仓”产业名片,打造更具竞争力、更有标识度的产业创新集群,以产业项目撑起经济的钢筋铁骨,打造现代产业高地砥砺前行。

  从经济角度看,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工业化、城市化互动的过程。在工业化后期,则更多地体现出“城市决定产业”的发展规律,太仓选择了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城市发展道路,不断强化产城融合,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全面协调推进现代化。太仓拒绝“小确幸”,寻求大视野,作出了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娄江新城的战略部署,一座引领未来的新城将会成为太仓现代田园城市的新样板和中德合作创新城的新典范。

  (八)岁月如歌,红旗如画。回眸太仓撤县建市三十年发展之路,始终有高高飘扬的党旗引领太仓前行。

  三十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务实创新、与时俱进、科学决策,积极探索具有太仓特色的发展道路。从破除“两小”思想到弘扬“三创三先”精神;从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为本世纪末实现基本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和“科教兴市、以港兴市、外向带动”战略,到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科教兴市、以港强市、经济国际化”战略,到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四个现代”和“科教兴市、以港强市、接轨上海、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到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六个现代体系”和“创新引领、以港强市、接轨上海、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到“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太仓样本”,到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践行新理念、开拓新境界,为谱写好中国梦的太仓篇章而努力奋斗 ”,到第十四次党代会的“拼出太仓速度,勇担使命跨越发展,激情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太仓精彩篇章”。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坚强领导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最是从严能致远。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主体责任,不是一道“选做题”,更不是一道“送分题”,而是一道“必须要答对答好答满分的政治题”。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太仓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在一次次立根铸魂、固本培元的思想淬炼中,太仓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合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突破困局、打破僵局、开创新局,需要各级干部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体现担当,身先士卒、勇于任事,当好发展的开路人,带领群众一起干事创业,防止改革推而不动、发展涛声依旧。三十年来,太仓持续推进作风效能建设,让“机关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成为了每一个机关干部的自觉追求。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这股干劲浸透在全市各级干部的心中,显现在每一个创新发展的探索实践中。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而比时间的力量还要深邃的,则是人的奋斗。惟敢于担责、勇于作为者胜。三十年来,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朴实而平凡的感动。正是这样的精神引领和力量汇聚,支撑我们迈过一个个坎儿,稳健向前。

  (九)三十年既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奋斗的标尺。今天,总是过去的时空延续;未来,也一定是今天的明天。只有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出多远。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能拥有多宽的视野,就能获得多大的空间。

  历史的前进不是一条直线,如果我们将太仓撤县建市三十周年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结果,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比较集中看到成就;如果我们将这三十年作为一个过程,我们就能比较充分地看到其间所碰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和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所经历与所收获的,都将汇成太仓发展不同寻常的历史跨越,标注上一段征程的辉煌,等待下一个征程的出发。

  敢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风景;敢拓前人没垦过的荒,才能开辟新的空间。太仓撤县建市三十周年是一场竞逐,也是一种积累。三十年的沧桑巨变,展示着太仓人民求实创新、勤奋敬业、矢志探索的创业精神。

  追梦人的脚步,总是铿锵而坚定;攀登者的征程,始终向高远延伸。抚今追昔,太仓撤县建市三十周年,不仅是太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太仓续写辉煌的新起点。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可观可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太仓新图景将不再遥远。

  (执笔: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