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更优,外资“加仓”更劲,太仓与德企双向奔赴、向新而行 对德合作“再进阶”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10-14

今年是舍弗勒集团落户中国30周年。1995年,舍弗勒集团选择太仓高新区作为企业投资中国的第一站,成立了依纳轴承(中国)有限公司,通过13次增资,如今,太仓制造基地已成为舍弗勒在德国总部外最大的生产基地。

  “十四五”期间,顺应汽车市场新能源、电气化转型,舍弗勒连续在高新区落地了两座新厂房,用于生产新能源关键零部件。这两座工厂还是(近)零碳工厂和智能工厂,成为绿色低碳和新型工业化的典范。

  如果说舍弗勒持续增资是对高新区对德合作的“高度认可”,那么伯曼项目的“一年建成”则是高新区营商环境的“速度证明”。作为太仓第500家德企,伯曼从项目开工到竣工仅用了11个月,其中,“拿地到开工”环节更是压缩至3个月,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德企高管们看来,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是高新区吸引外资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外资的独门绝技,在全球产业链面临洗牌的今天,更是太仓赢得信赖的法宝。整个“十四五”期间,高新区的德企从300多家增至500多家。

  博纳集团亚太区总裁杨鑫华认为,找不到理由不在中国增资扩产。他说:“产业的成熟度以及技术研发方面,中国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我们90%的供应商都可以在30公里以内覆盖,仅仅在太仓就可以覆盖70%的供应链。”

  近年来,高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了让外资项目早开业早投产,高新区持续升级服务,联合相关部门协同开展服务和保障工作,积极优化审批流程,将用地规划、工程规划、施工许可证等审批环节从“串联”改为“并联”,并通过“容缺受理”机制实现了申报材料的精简、办理时限的压缩。

  高新区还持续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招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把供应链里的企业吸引进来,构建“引进一个、带动一串”的供应链生态,从而帮助德企获得订单、降低物流成本。以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为例,目前,一辆整车七成的部件都能在太仓找到供应商,一条马路集聚了一条产业链。同时,高新区还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区域内的汽车零部件德企,积极向航空航天、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转型,融入风口产业的供应链中。

  此外,高新区通过优化服务,构建外籍人才服务生态,助力外籍人士转型为扎根发展的“城市合伙人”,已形成覆盖外资企业全生命周期、国际消费全场景体验、生活服务全要素保障的立体化服务体系,打造更开放包容的发展生态。

  事实上,外资“加仓”热潮还在持续。今年,克朗斯灌装生产线、博泽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及门板系统等65个外资产业项目在高新区开工或投产。此外,高新区还签约外资产业新项目49个,增资扩产项目22个,新注册德资项目23个。

  “十五五”期间,高新区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精准的服务,吸引更多优质外资项目落地,助力外资企业在高新区实现更好发展。记者 周琦 郭文锐